铲除“贺海波”们和挽救“贺海波”们
(2009-03-23 17:02:05)
标签:
浙大贺海波吴理茂李连达造假铲除挽救教育 |
分类: 我的杂文 |
奶粉可以掺含三聚氰胺,商品可以带假冒伪劣,运动员可以服用兴奋剂,而学术论文自然也可以玩造假。
但很多时候我们是不是觉得虚假的东西太多了,以至于产生了“麻木情愫”?如果那样,又该是怎样的一种哀恸。但可喜的是,中国的民众在经历了不平常的2008年后,变得“有冤报冤,有仇报仇”——“周老虎”难逃法网,“周局长”吸金被免,“躲猫猫”水落石出……不一而足,我们看到的是人们对于社会丑陋的越来越难以容忍。所以在浙大处理了副教授贺海波论文造假事件后的4个月,仍然有打假者质疑浙江大学弃车保帅,而成为新的新闻焦点。
整个事件缘起浙大药学院副教授贺海波在读浙大博士后期间发表的8篇论文被认定为剽窃,而中国工程院院士、该院院长李连达也有可能介入其中。在整个事件中药学院中药药理研究室主任吴理茂因作为论文通讯作者未尽到审核之责已被浙大撤免职务并被行政记大过和解除聘用合同,而广为关注的李连达院长虽未直接参与论文造假,但对贺海波事件负有疏于管理、教育不力、监管督察不严的责任,因此在院长任期届满后,学校不再续聘。
而据中央电视台《新闻调查》栏目组的报道,贺海波发表的8篇文章涉嫌剽窃证据确凿,研究室主任吴理茂不但未对贺海波的论文进行必要的核查而且有替李连达署名的行为,李连达在担任浙大药学院院长期间,因工作关系鲜有实地指导研究工作,其人多在关系单位北京西苑医院。而浙大校方也表示,药学院的相关学科是李院士带起来的,为配合学校建设“国际一流大学”的精神,近年来,院方招生的本科生、研究生和博士生队伍不断扩大,浙大校长杨卫也坦言,目前的师资力量确实跟不上学生和博士后的增加速度,自己亦没想到办法来解决这个成长中遇到的问题。
事件的真相已经大白天下。这是一起恶意的学术剽窃行为,发生在国内的著名学府。当事人为留校工作,评职称不惜走“捷径”最终落得身败名裂;而相应的监管人玩忽职守,也受到了一定的惩处。尽管类似的事情屡见不鲜,学界多呼吁加快学术诚信机制的建设,教育部主要领导也多次强调铲除学术腐败的重要性,但遗憾的是,一些学术研究人员为谋一己私利或争取国家科研项目经费,甘愿冒被查处和降职的风险,顶风作案。我们不禁要问,学术的监管体制在哪里?在世风日下的今天,仅凭学术良心就能抵挡住腐败、私利等洪水猛兽么?
从上海交大陈进等人在负责研制“汉芯”系列芯片过程中存在严重的造假和欺骗行为到清华大学刘辉把他人学术论文归在自己名下;再到同济大学杨杰在简历中伪造论文资料,并将他人课题归为自己的成就,直至去年复旦大学查实3起学术造假事件,涉案9名师生包括博士生导师、博士后、博士研究生等。大量鲜活的例子告诉我们,缺乏有效的反学术造假机制对高校正常科研风气的形成会产生多么大的影响,依托所谓的学术良心是远远不够的。
但另一方面,像贺海波这样苦读二十载才拿到博士后的寒门学子一路走来得承担怎样的经济负担和蒙受多么不为人所知的精神压力!出身湖南的他需要留在经济发达的西子湖畔,得到一份稳定即便算不得安逸的工作,当副教授和留校的论文指标压力通通向他袭来,而又茫然不知所措时,脑门的“灵光一闪”铸成了学术上的铤而走险。我固然极力反对贺海波的学术造假行为,但在其犯错时,可曾有人从悬崖边把他拉回来?哪怕是必要的口头警告也行,同样遗憾的是没有。
在这件事情上,我们没有看到竺可桢校长留下的浙大“求是”精神,我们只知道,贺海波是论文的直接造假者,而吴理茂和李连达是“协助”造假者。英国哲学家法兰西斯-培根说,“一桩误判比犯罪更有害,因为犯罪只是使河水混浊,误判却是污染了水源。”从这个角度上说,当事人学术造假固然可憎,但协同者污染的却是整个学术土壤,负有更大的责任。
因此,我建议行政监管不作为者和造假者一样要受到严厉的处罚,甚至对直属领导记大过。正如教育部部长周济所说,对学术不端行为要像体育界反兴奋剂一样,像对待假冒伪劣产品一样“零容忍”,实现一票否决。坚决做到不护短、不姑息、不手软。
浙江大学迅速查清事实,并依法进行严肃处理体现了一所知名学府打击学术造假的魄力和勇气,值得赞扬。但我们非得等到破坏完后才来治理吗?为什么不把丑恶扼杀在摇篮里?在此事中,校方的管理工作做得如何呢?
现在老百姓除了关心日常的官员贪污腐败外还特别关注大学里的学术腐败,因国家投往高校的科研项目基金来源于他们的纳税钱(只要看一看人们对于四万亿的具体流向有多关心就知道了),还因学术腐败不仅关乎科学的庄严与纯洁、社会的进步与繁荣,亦关乎财富的有效使用甚至是最大化收益,这也是“取之于民、用之于民”的根本要求。故而保障学术土壤的不受污染,科学竞争的公平正义意义重大。
另外,不为常人所注意的是,在铲除更多的“贺海波”们后,还应该更多的挽救“贺海波”们。毕竟在这些学术造假者中绝大多数都是有一技之长的对社会有贡献的人,人难免因利令智昏犯错误,早在几千年前,孟子就提出,“人溺,援之以手”,而在今天“以人为本”更是时代的精神。所以在“铲除”后,政府和相关部门还应当注重“挽救”,让每一个认识到错误的人都具备在社会发展中发挥余力的条件,绝不能一棒子打死,亦可实现资源的最大化配置。
其实,铲除和挽救本不矛盾,相关部门还应本着“科学发展”的精神两手抓好、抓牢,才不负人民的重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