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代、科举制度的创始。
稍微有点心机的统治者都会明白一个很简单的道理“水可载舟,亦可覆舟”,当他所依靠的
群体发出不满和牢骚时,他就应该审时度势地为这一阶层谋求一些福利和希望。于是当隋朝初创
时,聪明的隋文帝就顺应社会需求,适时地对选拔人才制度进行了改革。
开皇七年(公元587年),隋文帝废除为世家大族所垄断的九品中正制,并于开皇八年改志行
修谨、清平干济两科,以选拔人才。隋炀帝大业二年(公元606年)正式设置“进士科”,实行以
试策取士,至此科举制度正式诞生,它成为此后1300多年人才选拔的固有制度,其后虽有不同朝代
的更替变换,但此模式却基本未变,一直延续到1905年清政府废除科举。
唐代丰富了科举制度。
首先,唐代科举制度中规定应试者不受门第限制,也无需官员举荐,任何人都可以“投牒自荐”
几乎所有的人都可以带着表明自身清白的个人档案资料前往报考。这一点是与前朝各种人才选拔制
度最大的区别,这一特点的体现是在最大范围内吸收全国各地贤能志士、报国心切之人都有施展抱
负的舞台,此制度的确立似乎为那些出生贫寒之家的庶族点亮了一盏明灯,为他们从内心期盼的终
有一天实现出人投地、飞黄腾达的梦提供了一种可能。
无论是考试科目还是考试内容,唐代的科举制度都比前朝丰富和规范了许多,特别是经过了武
周政权之后,唐代的科举制度愈加的完善,在这个过程中以考试文辞为主的进士科,也成为所有科
目中最受重视的一科,参考的进士人数也不断地增加,这儿特别有意思的是,以考文辞为主的进士
科的繁荣也是唐代诗歌、散文鼎盛的一个重要原因。无论科举是否促进文学,无可否认的唐代著名
诗人王勃、陈子昂、王维、岑参等都曾经是进士出身。
但由于科举制度在唐代仅仅只是确立,在具体的考试细则上还有许多“随心所欲”的地方。在
当时由皇帝临时设立的“制科”颇受重视,据宋王应麟《玉海》载,唐代有五十九科,实则不止此
数,比较重要的有贤良方正直言极谏科,武足安边科等,考中者,为官的升迁,无官职的由吏部优
予官职,但在这儿就出现了一个问题,由于是皇帝试士,那参加制科被皇帝看中的人才很多,而一
些才华横溢却恰恰不对皇帝口味的才子就可能不为赏识,而郁郁不得志,韩愈在“制科”中的失利
以及另一位著名诗人白居易在“制科”中的得意则说明了唐代“制科”取士的缺憾。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