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厕所文化(四)
(2009-01-08 19:58:13)
标签:
竹片厕所新坑至孝之心穆太公文化 |
大发明,但是直至元朝,这一技术产品才被运用于人们最实际的生活:如厕。后人揣测,由于元朝是蒙古人
建立的,文化相对比较落后,没有汉民族“敬惜字纸”的意识,所以才使得厕纸进入寻常百姓的生活,《元
史》列传第三后妃记载“裕宗徽仁裕圣皇后”伯蓝也怯赤当太子妃的时候对婆婆非常恭孝,她要在婆婆拭秽
之前用自己的脸试试手纸的柔软度,“后性孝谨,善事中宫,世祖每称之为贤德媳妇。”
题是竹片的毛刺甚多,万一竹片不够光滑,伤了使用者的臀部实在是大煞风景的事情,《南唐书. 浮屠传》
记载,南唐后主李煜亲自动手削竹片以供僧徒如厕时使用,并用面颊检验质量,看看是否光洁滑爽,这堪称
是礼佛的帝王中最值得称道的了。
的先驱者早已有之。
太公二字则很可能是大家对他的尊敬。
之后,并没有一走了之,他立在这简易厕所外面呆了半天,发现进去解手的人不少,于是,他凭借自己特有
的商业敏感度,在那一刻确定了自己后半生的饭碗----“倒强似做别样生意!”
着又赶到城中的各亲戚家中讨了很多诗画斗方贴在这粪屋壁上,并请一位读书人给厕所题写了一个别样的名
字:“齿爵堂”,为了吸引客流,老先生开动脑筋,又求教书先生写了百十张“报条”以招贴广告的方式四
处宣传,上面言简而意赅:
架方式都用上了,从这一点来说几百年前的穆太公在广告创意、商业策略上都独具匠心。
雅,“壁上花花绿绿最惹人看,登一次新坑,就如同看一次景致。”这和过去的如厕已经有了理念上的区别
原来上厕所也可以这样惬意,后来不单是男士们经常光顾“齿爵堂”,也吸引了女士们前来,于是穆太公因
势利导又盖了一间女厕所。
济效益呢?原来,早在城里上厕所的时候,他便已经领悟到在乡下收费是行不通的,但是,粪便是可以出售
的。他便把粪便收集起来,卖到种田的庄户人家,或者以柴米油盐来交换,一劳永逸。久而久之,便获得了
不小的收益。还有一点要强调,仿冒不可能是现代人的专利,如果在那时有人也看到穆太公的经济效益以后
仿效怎么办呢?那看来穆太公在成功开设了第一家新香茅厕以后,马上就要想到迅速占领市场,开设连锁分
店,申请“齿爵堂”专利,让此商标独霸市场,当然这些都是笑谈,但穆太公前无古人的创意思维值得敬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