聆听一派荷风细语
——浅析子衿青青的诗歌:荷风细语之风是温暖
有一种女子,她犹如一幅意境优雅的风景画,集神韵于一隅;她又如一抹雨后的彩虹,美艳而层次分明。这种女子是一篇意蕴深厚的诗笺,她以女子特有的神韵丰富着人生,深刻而隽永,更是用千丝万缕的柔美照亮了流年的天空。
她用文字、诗句恬静地走过岁月。在夜深人静之时,仰望苍穹,悄然的与星星窃窃私语,微锁眉心,与月儿互唱心曲;也会在斜风细雨里,把一腔心事托付于荷,一瓣落红,一枚飘叶,都能牵出千丝万缕犹如碧荷般的思绪,激起她一缕缕温柔婉约的情怀。
她有着娇柔之美,她会以温婉的方式撒娇,她有着雨带梨花的柔弱娇媚,更像一株风中娇羞摇曳的莲,羞涩的沐浴着轻风。那轻轻的柔柔的美,会怦然震动心灵深处的那根弦,激发涌动的情,这种女子是魅力女子中的一种。也许,她不是最美,却有着清幽如荷的令人心怡的纯……
子衿青青便是这样的一位女子。这个春天,流年诗意的时光里,我被她的诗文所迷醉,她的那些诗歌,在每一个夜里,一如涉水而过的水妖,在水的中央、在夜的中央就那么妖艳地歌唱着,歌声里藏满了蛊惑,似乎要摄走谁的心魂……
子衿的《荷风细语》系列, 如此清绝超逸,脱俗之气惊扰轻轻的浮尘梦,空灵的诗意流露着雅洁清逸的蕴藉,荷之神韵,宛然可掬,出尘的气韵弥漫着情思悠悠,轻纱淡香的荷之韵凝锁着无人可解的幽魂。
研墨,润笔,风吹莲动,清香缕缕。读着诗,想像着子衿在风中舞尽红袖的姿态?飞雪不禁要问:子衿啊,你的长笛为谁横吹?你的笑靥为谁嫣然妩媚?你的马蹄惊飞谁的杨柳岸晓风残月?你的玉屐踩碎谁的流波婉转的心事?此曲只应天上有,落得凡间是精灵!
起风处,该是烟波浩渺的景致。西风渐起,那是谁家的风铃在叮当作响?
几片红叶、几丝哀愁,在秋的眉心处沉沉醉去。碧空如洗,白云环绕,时而盈盈浅笑,时而随风舞动……尤其在秋日蓝天的陪衬下,云团相逐,如絮如浪。
叹,风过无痕、时光流转,季节本是一场无字的天书,翻到红颜手中,却错落有韵,无端惊起一滩鸥鹭,那扑棱棱散去的涟漪,可是季节遗落的歌?

读子衿的诗歌,呈现在眼前的就是如此动与静彼此交织的画面。诗人的心境、情愫是一种纯粹的静美,诗歌的画面是充溢着一种灵韵的动感。因此,对于诗歌来说一个好的开头是很重要的,或者是一个画面的延伸,静态的素描,动态的转换。或者是一个情绪的引导。或者是一种思想的辨证,或者……但是无论是怎样的,都必须要具备牵引的力度。“西风暗渡,轻敲檐外的风铃……”十分欣赏子衿为整首诗营造了一个动态的且有力度的开篇,在这种动态的画面的牵引下,另一个画面便在我们的视线里延伸。在这另一个画面里,我们欣赏到的是“醉入眉心的红叶、浅笑盈盈的云、送来温暖的风还有那微笑躺在秋的掌心里的叶儿……”这些意象十分自如地延伸出诗歌最终想表达的念想,并能凸显诗歌那种纯净的气质。
这首诗歌最成功之处就是在诗歌细节的推进上不着痕迹的转身,通过各种景物和情愫的折叠,无论是具象的表现还是意象的转换都在不经意间给读着造就了无限宽广的想象,所以在我读来,这首诗歌的架构还是比较完美的。特别是在诗歌的尾部,一句:“叶,安然地微笑在秋的掌心/就如我安然地,微笑在他的掌心……”诗歌优雅的起伏,却能在一个情绪最涌动的时候静静地收住,这一点非常的难能可贵,这个结尾令飞雪十分欣赏,因为它能很好的烘托出诗歌的主题:“风是温暖”,且让读者在这样的文字里深深叹之,意犹未尽,思绪随着诗句萌生出无数的景致来。因此,诗歌的结尾很重要,收得好则可以彰显出诗歌的品质。
读子衿的《荷风细语》,感觉这诗的语言本来就象一幅幅的画面,很难机械地从语法结构上去理解它。然,这其中曼妙之感不言而喻,写道这里,飞雪不禁浅浅一笑,为这如美卷般徐徐铺开的诗句,为这如一曲琵琶轻奏,既赏心又悦目,读来很有美感的旖旎文字!同时也为我们的流年有这样一位如荷般飘散着幽香的温婉女子而感到自豪!
聆听一派荷风细语,感觉这温暖的风,温暖的诗、还有一个温暖的你……子衿笔下那些隽秀的文字带着生生不息的温润而清雅,读来如醉入花丛中。感谢子衿,为我们带来如此柔美的荷风细语!

附子衿青青原玉:
【荷风细语】风是温暖
西风暗渡,轻敲檐外的风铃
几片红叶,醉入秋的眉心
任风烟聚合,季节变迁
云总浅笑盈盈
因这风送来的温暖
足以斑驳秋的容颜
叶,安然地微笑在秋的掌心
就如我安然地,
微笑在他的掌心……

好心情美文网编辑:赛宾的左手
编者按:佳作,知道为什么我觉得好吗?就是因为这篇文字没有急于书写原作,而是在前面用比较充分的篇幅向我们描述了作者心目中的原作者。
首先,我们读到了原作,对原作者就已经有一个自己的认识和看法,而作者又将自己对原作者的感觉娓娓道来,这就达成了一种默契。或者说,比起知道一篇作品里的情境,我们更希望知道一些更为宏观而独到的东西。比如一种审美形式、一种创作和赏析理论、或是一种诗化的评价。我觉得,这些东西能让你的文字有别于人。至于对文字的具体评说,我还是比较倾向于“点其旨要”,引用不要大段,甚至不用整句。比如我的话,就会写“西风”句有怎样的特点,文字最后,“微笑”与“掌心”的通比,让我们感觉怎么怎么样。所以,只要让读者知道你说的是哪一句就够了,这样也能让读者回翻一下原作。还有就是为了配合这样的举例形式,不要用过于通俗的词语和句式进行评述,一种独特的语言风格,也是让你与众不同的关键。
当然,我这又是在说一种远景。飞雪不必当下就实践以致掌握,只是希望你最终能找寻到一种属于你自己的风格,并剖析出一些让人感到欣然的文字。
最后题诗:文字莫草就,闲来细观心。多言人所好,复语人不知。语句理风格,吞吐巧转承。一朝文漫化,三读仍觉亲。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