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原创——随笔)心醉于茶

(2011-05-10 14:29:58)
标签:

秀水

5d

c5

品茗

独饮

文化

分类: 原创散文/随笔

 

http://s3/middle/5d76c5b8ga2e6688d8452&690

 

 

 

http://s13/middle/5d76c5b8ga2e66c281a9c&690


http://s12/middle/5d76c5b8g76b0a433a18b&690




(原创——随笔)心醉于茶

/蕙兰于心

五月,鸟儿带着芬芳的语言,醉卧在初夏的枝条上,四周的树木都向我靠近,我则选择,安静地斜靠在沙发上享受绿茶的清心与透明。


   余以为, 茶生于名山秀水之间,乃天地之灵物,与青山、明月为伴,以清风,云雾为侣。故能表山川之灵气,集天地之风露;含英咀华,吐香蕴玉,是一种大自然的杰作。

古人云:茶是儒,是仁、义、礼、智、信;茶是佛,是来自世净土的精神寄托;茶是道,是自我的心灵安慰;茶是和,充满着怡情温柔和雅趣,至善至美;茶是静,充满着清淡天和。因为,茶水为精,茶香为气,因此,品茶乃君子也。。。

 

我饮茶如同吟诗作赋、绘画一般必须讲究一种状态和意境。讲究是否有妙器相配。最好是宜兴的紫砂壶。因紫砂泥料产于石岩下,夹存于甲泥矿层中。属于高岭土,石英云母土经1100°C摄氏至1200°C摄氏氧化焰火烧成就可得到色泽雅致,玉色晶光,地坚细耐用。。。

 

紫砂壶传热缓慢能沁入人的心灵用它泡出来的茶香气袅袅,边品茗边把玩摩挲是人生一种乐事。加之茶的清香先从闻香开始,到入口,入心肺再到清淡静雅的意趣气入到灵魂深处。如曹松品茶“靠月坐苍山”,板桥品茶邀请“一片青山入坐"而我却喜倚修竹邀闲云冷月品茗,或邀三五知己,边啜边聊,这样品茗是一种心情,一种情趣。如此氛围才足以贯通气场,才可入境,才可使茶心,人心,道心,交融在一起。如果想,达到静的极致甚至迷醉就独饮。独饮,适合于黄昏。那种随心所欲地把品茗嵌入沉思之中,形成“忘我”“达静”的“境界”最终让心魂宁静起来,这就是我祈盼的空灵状态。

吾本崇尚自然,唯有品茗过程中才得以“忘我”寻求真正的”达静。每当我捧着绿茶沉思妙想之时,这种心的舒放,灵的超脱让我欣喜,让我涅槃。如此独饮能从“修炼”到“修心”中悟出茶道、天道、人道。能让我心醉于此,身醉其中为此,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才能以自己的“天性自然”去接近去契合客体的自然,达到净化自己的心灵。

 

禅茶一味,但茶却是种很神奇的东西,它浓淡皆可、且雅俗具有。同是一杯茶,文人吟风月、哲人品人生、俗人闻市井;同是一杯茶,失意者尝苦涩、得意者饮甘甜、沧桑者觉回味。佛家悟空,笃静者,品茶入心,安魂。谓见仁,见智。

 

 茶之内功,无喧嚣之形,无激扬之态,一盏浅注,清气馥郁,友情缓缓流动,谈兴徐徐舒张。同品一杯茶有人,追求寄情于山,忘情于水,有人也如我讲究心醉于茶,灵融于茶的境界。。。。。。

 

2011-5-10

 

 

http://s16/middle/5d76c5b8ga2e66ecb692f&690

 

http://s5/middle/5d76c5b8ga2e626b44204&690

http://s1/middle/5d76c5b8ga2e66ae1a8f0&690

      

 



 

蕙兰于心感谢吾友:空谷鸣琴和鸣

 

 

(原创——七律)品茗
文/蕙兰于心
酌云钓月煮茗华,烹炼鼎壶仙道家。
妙韵得来香入墨,精英撷取枝叶芽。
诗情子美说风骨,画意冠中敬雅茶。
悠饮甘泉同友品,也学陶潜润菊花。

 

   
(原创——随笔)哎哟,我亲爱的爸妈

 

 

附:空谷鸣琴美文

原创随笔:茶道、文道与知味人(原创——随笔)心醉于茶

文/空谷鸣琴

 (原创——随笔)心醉于茶

http://s4/bmiddle/58419963x754b1fbbbec3&690

文:空谷鸣琴

     近读林清玄的《平常茶非常道》,读到其中的一段堪称经典的句子:“茶,是为了友谊而存在世间的;最好的茶,则是为了知味的人存在世间;我们到处找茶品茶,不也是渴望与知味的人对饮吗?”,读之爱不释手,吟哦几十遍,只觉其中意味无穷!

从十多年前,自己因工作需要而走进网络,到现在已将网海中书写心情文字,作为了生命中不可或缺的修身,不知不觉中已将这方盛装心灵之音的平台,作为了如品茶的茶具与芳香无穷的茶叶,品了十几年却依然沉醉于斯、忘我于斯,丝毫没有半点厌倦的情绪,但品了如此之久的文字之茶,却从未深刻思索过为何自己能够忘却对世人来说趋之若骛的功名利禄,不将时间花在经营现实的实惠东西,却偏偏迷恋这人生独到的充满忧思却对现实没有半点功利的文字之茶?林清玄先生不愧为当代了悟人生之禅道的大师,一语道破了天机,用他的禅论推而广之,其实文字也如同茶一样,是为了知味的人而存于世间,我们不论用纸质还是电脑书写文字,都是因为喜爱这茶中的芬芳,而忘情的品味这杯清洌的纯美之茶,我大抵就是属于这种类型,如同人世间“青菜萝卜,各有所爱”一样,文字之茶于我来说,就如同爱酒的人迷恋酒一般,而作为社会的人,一个人对迷恋的东西,大凡是无法“独乐乐”的,如同李白即使在一个人饮酒时,也会“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其实不正是渴望与知味的人对饮吗?因此,大抵我们写文章不知不觉地也是在不停地寻找生命中能够品味到其中之韵的人,能够品味通透彼此生命中浓厚思想火花的人。

而寻找这种共鸣的人,却是如泡茶一样,需要品茶的人首先必须学会泡茶,精通了烹茶煮茗之道,才可品味出什么是脱俗的上上之茶。而对于烹茶煮茗,被喻为千古茶圣的陆羽,自有一番说法,他在《茶经》里对烹茶煮茗大到采集茶叶、选择茶具,小到泡茶所需要的水温,泡茶人应该具备的心境,都有一番传之后世的经典之言。林清玄大师说:“每天的生活就像一杯茶,大部分人的茶叶和茶具都很相近,然而善泡者泡出来更清香的滋味,善饮者饮到更细腻的消息;人生需要准备的,不是昂贵的茶,而是喝茶的心情”。而文章也同茶一样,浩如烟海的古今中外之文海精品,先哲巨匠,也自有各自的高论,善读者读到的是文章中一种高远而达观的思想,善品者品到的是文中与自己心灵共鸣的一份知音般的碰撞。读与写需要准备的,也和茶道一样,不是要穷尽人类历史上的优秀文章,而是一份兼收并蓄的读与品的心情。因此,要学会品文章,也终得有三种境界,如近代国学大师王国维所云,第一境界是“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的境界――自我立志,要想学会品文,必得先学会饱揽群书,提高自我的思想与境界,哪怕有“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唯我独醒”的寂寞,也须耐得住,在自我酿造这条路上没有回头路。第二个境界是“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的坚韧与勤奋的境界。初初开始茶道的修炼,是一个人独品、一个人独炼,而做一个会品文章的人,也须得用自己生命里的坚忍不拔的火候,来慢慢领会文章这杯功夫茶。第三个境界是“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境界,这种境界是博览群书、坚忍不拔的长期积累后的厚积薄发,是“原来如此”的领悟力。书读到熟能生巧,是到如泡茶一样,可以信手拈来地任意掌握用怎样的水温和取怎样的茶叶,才能泡出一杯清冽甘香的脱俗之茶,而到了这样的境界才能写出富有自己独特风韵的文章。

而到了这时,才练就了一双能识得知音的慧眼,修炼到了有独自的思想与厚度,来品味文章这杯千古清洌的茶,才能识得什么样的文章,才可以是如饮茶一样可以对饮的文章,什么样的人,才是能与自己共上高楼的知味人。

而正如古人所云:“千金易得,知音难求”。站在当今这一追求物质极大丰富的现实中举目而望,到处是追名夺利的势利之徒,称为朋友的许多人,大多也是因为共同的利益而结成盟友,为了各自的利益而反目成仇,因此,才有了网上的那句名言:“朋友是用来为了自己的利益而出卖的”。对于这样的人,一定是不可能有雅兴陪你对饮这清洌的文字之茶的,并且你也不屑与这样的人对饮,因为对饮的结果也只是“对牛弹琴”。而喜爱文字之茶的人,也是千差万别,那需要有一样喜爱这杯淡然而芳香的文章的志趣,一样的独到的审美眼光、一样的淡泊名利的价值观,一样的博古通今的思索,一样地猩猩相惜的性情,一样的能够理解彼此性格的包容。。。。。。。。因此,这杯茶,只有与能够品味到其中滋味的人,才可以有深刻的共鸣。

有人说网络是虚拟的,对于不同的人,对网络的看法是不同的,网络正如一个多棱角的镜子,照见的是形形色色不同灵魂的人,而在我看来,却更喜欢网络的物以类聚,而且网络真的具有物以类聚的功效,现实中难以找到的朋友、知音,在网络这片蔚蓝的大海上,都可以在不同的群体中找到,因为网络较好地杜绝了现实因功利而交往的势利性,正如我的从前写的那篇随笔《网络情怀》中所说:“在网络却可以任自己的喜恶自由飞翔,做一回真实的自己,网络不需要迎合不想迎合的人,不需要说不想说的话,不需要做自己不想做的事,只要没有心情,我可以关掉电脑,就与那些想把简单问题复杂化,想把网络当作社会的的人说一声再会”,因此,网络较好地规避了现实中那些“对牛弹琴”的人。而博客与论坛这一平台却具有将同一思想、同一层次、同一境界、同一爱好,志趣相投的诸多知音,通过这一载体聚集在一起的功效,恰如饮茶的人,找到了喜爱茶道的一方茶馆,尽管这一茶馆也鱼龙混珠,但难得的是,品文的人可以通过反映各自心灵丰厚程度、志趣如何的文章,来自由地挑选知味的人!这是博客与茶馆不同的妙处,倘若说品茶的人还不能通过一个人的言谈举止判断是否是可以与自己一同对饮的人,而博客与论坛里的文章却足以让品读之人很容易地就可以找到是否是如知味的人,因为对方的文章如设置在灵魂深处的一壶茶,观其色、品其味就可以知道知否对自己的胃口。

博客这方天地,是自己家里设置的精美品茶室,正如我曾经写过的一个感慨:“空谷鸣琴处,知音自然来”,也许来的人会很多,而留下能够与你对饮的知味人可能很少,但这又有什么关系呢?正如林清玄大师感叹道的:“我们交的朋友要质不要量,心灵相契的朋友对人生的发展有非常关键的作用”,我们要等的知味人正是这样的可以在灵魂上相契的知音,感谢现代网络与博客,能够让我们有缘寻觅到这样的知音,林清玄说:“我们阅读文学史时会发现,同一时代杰出伟大的文学家都有深刻的友情,互相砥砺才产生伟大的作品。我总深信,这不只是在文学上启发了我们,在友情上也有这很大的启示”,尽管网络与博客也许并不可能产生很多杰出的伟大的文学家,而我们却可以通过网路与博客,拥有这份现实中难得的相互砥砺的文友,感谢十年来在网络与博客、文学论坛给予过我深切交流与共鸣的朋友,是他们让我的人生不单调、不乏味、不庸俗、不狭隘,走在浩浩网络中,我也可以像林清玄大师那样的感慨:“当我想念起一生中曾经启迪过我、鼓励过我、安慰过我的好品质的朋友,就犹如在森林中孤寂的小径突然听到远方寺庙传来的钟磬之声,或者听见空山里松子掉落的声音,猛然惊觉,呀!不是松子,也非钟磬,而是来自深深的相思”。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