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天游了济源5大景区

周一晚上被接去,周二一早开始转悠,整整一天陪着来自北京的专家以及当地官员,居然在八九个小时内把包括五龙口、王屋山、黄河三峡、小浪底以及济渎庙全部走了一遍。这连走马观花都算不上,完全是蜻蜓点水。几乎每个景区都是走到门前,听工作人员介绍了一下,马上就开车走人……很多人羡慕我天天去旅游景区玩,今天让我来告诉你:这样的玩景区,你受得了吗?






以上6图包括题图,均摄于王屋山阳台宫
这是我当时发的微信:王屋山脚下阳台宫,想我上次来竟是在24年前。那也是冬天,小伙儿我孑然一人于大雪中登王屋,现在想想,应该是很帅的…………
此为五龙口猕猴
天天旅游当然是非常得劲的事情,但当旅游变成了工作,不停地去很多已经去过的N遍的地方,何况还要陪着喝酒,还要陪着说一些有一搭没一搭的过场话——这真的不是一件很轻松的事儿。





以上5图分别为黄河三峡和小浪底
此行,我们是参与济源市旅游局举办的“全域旅游”座谈会,20号一天陪专家转悠,是让他们先有个印象。整整一天,不仅是我,不少人都是在黄河三峡到小浪底的船上休息了一会,剩下都是马不停蹄地转悠,挺累的。





以上5图为济渎庙
而更累的是,21号则开了整整一天会。下面是我刚刚整理好的稿子——
“把整个市域都作为旅游景区来打造”——
济源论剑“全域旅游”
□记者 高立学
文图
作为一个具有深厚历史文化底蕴和独特山水旅游资源的城市,该如何实现“全域旅游”发展?而这座城市的工业比重占70%之多,要想向旅游业转型,必然面临很多问题,又该怎么解决?1月21日,一场以“全域旅游”为主题的座谈会在济源豪生酒店举行。会上,大家就济源旅游产业的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向等问题,畅所欲言,并展开深入交流。中国社会科学院旅游研究中心副主任、国家5A级景区评审组组长戴学锋,北京交通大学旅游学院旅游系主任、博士生导师张辉,北京绿维创景副总策划师、文化产业分院副院长王志联,河南省政府参事、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经济研究所所长郑泰森,洛阳市旅游局副局长孙小峰,九鼎德盛董事长、经济学博士张保盈等专家学者均做了主题发言,为济源旅游出谋划策,很多“锦囊妙计”令在座的当地领导及景区老总感到振奋,并送上一阵阵掌声。
河南省旅游局副局长张凤有,济源市领导王宇燕、徐家平、郝清嫩、李宏民、刘庆芳等出席了会议。
“全域旅游”需要一个点来带动
会上,河南省旅游局副局长张凤有首先全面介绍了“全域旅游”的基本内涵和发展背景,他认为,所谓“全域旅游”,即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中,以旅游业为主,将整个区域打造成为一个旅游目的地,为旅游者提供全过程、全时空的旅游产品,实现旅游产业的全景化、全覆盖,发展资源优化、空间有序、产品丰富、产业发达的系统旅游。针对济源开展“全域旅游”,张凤有从城乡一体、构建开放式旅游空间,整合资源、打造全局化旅游资源,市场导向、培育多样化旅游产品,品牌带动、塑造“全域旅游”形象等方面提出了建议。
“全域旅游是个大工程,要循序渐进,需要有一个点来带动……”中国社会科学院旅游研究中心副主任、国家5A级景区评审组组长戴学锋说,中国每年旅游人次达60亿,而目前全国现有的300余家5A景区是“供不应求”的,济源旅游资源丰厚,但至今却没有一个5A级景区,这不能不说是一种遗憾。为此,戴学锋建议,济源应首先以景区带动为重要路径,集中力量将王屋山景区和济渎庙景区“打包”创建,争取尽早取得5A,从而带动全市的旅游发展。戴学锋的这个建议令许多与会者眼前一亮。
而北京交通大学旅游学院旅游系主任、博士生导师张辉则为济源的“全域旅游”提出了一系列设想,如依托南太行山地资源,积极打造“国家山地度假旅游目的地”;借助王屋山文化遗产,创建国家养老旅游基地;在重视景区开发的同时,规划并搞好旅游小镇、旅游街区的建设,等等。
切忌环境保护上的“开发性破坏”
河南省政府参事、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经济研究所所长郑泰森到底是本土专家,由于对济源非常熟悉,对济源的“全域旅游”问题也有着自己的独到见解,提出了一个所谓“水为本、山为标、城为体”的整体构想。首先,郑所长建议就北方游客“乐水”的特点,重点打造并有计划地大规模宣传黄河三峡、小浪底、济渎庙等济源当地跟水有关的景区,同时重点开发济源的温泉资源,以水为特色,带动济源旅游的全面发展。但郑老师也根据自己这些年在济源的所见所闻,提出一个问题,那就是要尽量保持山水的原生态面貌,切忌环境保护上的“开发性破坏”。
会上,围绕济源如何发展“全域旅游”,从通过创建5A级景区带动旅游全面发展、推动“城市、产业、旅游”三者的融合发展、发挥优势打造特色旅游产品等方面,“栾川模式”的创建人、洛阳市旅游局副局长孙小峰和河南九鼎德盛董事长、经济学博士张保盈等专家学者也都谈了自己的看法,并提出了不少切实可行的建议。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