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卓迭线”之感怀:爬山是个毅力活

标签:
从卓尼到迭部迭山穿越扎尕那太白拔仙台旅游 |
分类: 游思·行者絮语 |
“卓迭线”之感怀:爬山是个毅力活
◇衙外
2003年,我首次上太白,途遇西安的王哥及其子涣博。当时涣博刚初三毕业,还是一稚嫩孩子,王哥拽他上山,其实大有深意,就是想让他知道,所有目标的完成皆要付出非常的努力。算勉励,也算鼓励,其实是打气。这道理孩子当然也懂,但没切身体会。
上一趟太白,不敢说涣博就体会了其父苦心,但我想有一幕,他当不至于忘记。王哥毕竟是当爹的,当其儿子实在因劳累而不想走时,他无计可施,也不忍心吵。于是就委托我:“冰熊,你带着我儿子,无论如何把他弄上山去……”我气喘吁吁地接下了王哥的“任务”,像个监工一样始终跟在涣博屁股后:“走,咬牙走!”毕竟我是陌生人,涣博不敢也不便向我撒娇,只有低头一脚一脚向上。上到南天门后,涣博躺下休息时对我说:“叔叔,我一路上都以为你在用鞭子在抽我……”“为什么这样想叔叔,我没有那么狠吧?”涣博告诉我,他背包上的一个带子松落了,他每走一步,那带子便打他一下屁股,因为当时我在他身后,小小年龄的他竟以为那是我在有意在抽打他,催他别停。
我在路上都跟孩子说了什么呢,以至于小家伙这么怕我,竟以为我会在后面抽他?其实,我啥都没说,我只跟他讲了一个道理:爬山拼的不仅是体力,更是毅力。一个没有坚定毅力的人,体力会因心态的恶化而流失。而一个人如果有毅力,他的体力哪怕不是那么好,但却会走得更远……大致就是这个意思吧,当时的涣博或许不会赞同,但当时对我一个陌生人也不敢造次,只好咬牙前行,就这样,我们当天不仅到了南天门,且一气爬上拔仙台,然后下到了大爷海——这可是一段不短的距离。作为一个孩子,一天走这么多路的,应该不多。
……
此次卓迭线穿越,实在是因为强度大的始料未及,翻过一个垭口又一个垭口,越过一道山梁又一道山梁,无穷无尽,无始无终,一路上别说旁人,我也不止一次烦闷,我深切地记得在翻越最后某一个山梁时,我对走在前面的胡说说:“如果前面还有梁子,你就别吭声了,咱只报喜不报忧……”结果,胡说爬到山顶扭过头来说:“还有……”一看他那眼神,就知道不是在开玩笑。能怎么样呢?爬呗。
我回来后凭记忆大致算了一下,此行我们大约上了4000米以上的垭口3个,而3600米到3900米的梁子至少有15个以上,更不用说那不可计数的相对高度100米内的小拔高了,那简直是每天的家常便饭。但现在,我坐在电脑前却在想,此行的强度的确不算小,但真的就大到承受的极点了吗?事实上,我爬山这么多年,走过数条著名的虐线,远的不说,光是去年的夏特,就不比此卓迭线更简单,反而是强度和难度都更大一些,但为什么却没有觉得比此次虐?
为什么?因为我们此行事先把它想得太简单的了。正是这预想中的简单,给人多添了几分累,以至于到最后累不可支。
没错,事实上也是这样。假如事先知道就要翻越这么多的“M”,此行大家不至于会觉得这么累,因为你的心里预期是不一样的,你有心理准备。而正是因为我们事先把它想象的过于简单,总以为翻过几个垭口和山梁,就是“一路大下坡”,当实际上那无穷尽的山梁出现时,就不仅阻隔了视线,更阻隔了耐心,从而阻出了乏累和烦躁——一条总让你抱有希望而看不到希望的路,还不如本身就不去指望,后者反而会让人坚定人的信心。
人生就这么怪异。这怪异的节点,实则是在考验一个人的毅力。
这不免又让我要想到当年对涣博讲起的话:爬山是个毅力活。现在想想,我说的是一句真理啊。爬山真的不是拼体力,而是在拼一个人的耐力和毅力。而说到这里,我只能向此行的12位同道表示敬意,尤其是要致敬的是第一天就拉伤了膝盖的奇遇和初次上到高海拔地区的小郭,以及进山时就咳嗽不停的围巾,作为“女流之辈”,在遭遇一个个“M”的失望之后,她们表现出了顽强的毅力,体力或有强有弱,但每人都在咬牙坚持。爬山是个毅力活!我说的,我信然!
前天中午,我们几个朋友去医院探望了海湛蓝——她在此次攀登雪宝顶时遭遇雪崩,同伴板凳不幸遇难,她算是捡了条命,只伤了肩胛骨和肋骨(前文有述,在此不赘)——趟在病床上的她依然活泼、开朗,说起自己的遭遇,就像在讲起别人的逸事。其住院期间甚至还驱车去赴约喝酒……能说什么呢?这只能说还是一股子毅力,一种对生活参透了的刚毅!
题图为此行唯一一张合影,胡说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