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吹毛求疵《赵氏孤儿》:“人性”不该如此剪断传统的“义”

(2010-12-11 23:06:53)
标签:

程婴

《赵氏孤儿》

俄狄浦斯

陈凯歌

文化

分类: 感悟·散文随笔

吹毛求疵《赵氏孤儿》:“人性”不该如此剪断传统的“义”

 

◇衙外

 吹毛求疵《赵氏孤儿》:“人性”不该如此剪断传统的“义”

“干爹——”

 

在陈凯歌的《赵氏孤儿》里,孤儿程勃对图岸贾一嘴一个“干爹”,叫得我心里好生别扭。我在想,导演为什么不让前者称后者为“义父”?难道相比“干爹”,“义父”这个称呼太陈旧、太庄重?表现不了他的现代理念?

 

而事实上,我就是抱着很庄重的思想去看《赵氏孤儿》的。

 

应该说,陈凯歌在这部电影里,是体现了他自己的想法的。就整部电影而言,不管是情节的设计,还是画面、台词,我认为也都是成功的,是近年来不可多得的一部好片子。我甚至也理解他有意识地将程婴“主动弃子救孤”的故事,改编成现在这个“阴差阳错地而被动无奈弃子就孤”的样子,因为这更符合现代思维。毕竟,陈凯歌作为一个大导演,不仅盯着国内市场,还盯着国际,他想用这样一种手段来让《赵氏孤儿》更符合现代人性理念。是的,让一个父亲主动舍弃自己的骨肉,以换取他人的孩子,这样的情节在西方是可能带来隔膜甚至反感的,但怎么说呢?《赵氏孤儿》作为一个典型的中国式悲剧,他在中国被流传千百年,其最打动人的恰恰就是那种西方人难以理解的“义”。

 

《赵氏孤儿》不同于的《俄狄浦斯》,在《俄狄浦斯》里,索福克勒斯强调的正是一种命运悲剧,正所谓人类不论如何反抗,悲剧都不能避免。我承认,从终极意义而言,《俄狄浦斯》的悲惨厄运更具悲剧情怀。但我觉得,如果仅仅为此,陈凯歌就认为自己有理由应该抽掉这个中国故事中的“义”的“糟粕”,那他就错了。

 

刚才说了,《赵氏孤儿》在中国流传千百年,其最重要就是体现一个“义”字,而程婴这个人之所以伟大,也是他所坚守的“义”。当然,以现代眼光来审视,程婴的“义”表现的过于残忍。但我们也必须承认,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程婴的那种“义”并不做作,更不夸张,事实上,它是那个时代不管是统治者还是黎民百姓,所共同认同和赞赏的一种美德,哪怕你处在现在的语境中,这种美德有点“反人性”。

 吹毛求疵《赵氏孤儿》:“人性”不该如此剪断传统的“义”

而说到“反人性”,我固执地认为,真正“反人性”的,不是程婴身上的“义”,而是原剧作里的“忠”。我们知道,在《赵氏孤儿》在元代剧本中,程婴是赵盾的一个门客,他舍弃自己骨肉而拯救主人的遗孤,在某种程度上是出于一种“忠”的思想驱使——更准确地说,“忠”是主,“义”是次——而这一点,我必须承认,陈凯歌改编的很好,他将葛优饰演的程婴改成一个郎中,这就很巧妙地避开了“忠”的演绎。但“忠”没了,“义”则应该留存,而现在,陈导则连支撑程婴卧薪尝胆15年的“义”也抽空了,则是很难让人接受的。虽然,就西方视点而言,它看似更接近现代思想,而这种接近现代却是以剪断中国传统文化心理为代价的——有点过犹不及。

 

而这正是我文章一开头对影片中以“干爹”来替代“义父”这个称谓吹毛求疵的原因。难道,在陈凯歌的眼里,他剪断了程婴的“义”,连“义父”二字也会刺激他的神经?其实,就这部电影而言,即便抛开上述这么多有关“义”的阐述,作为古装片,“义父”这个词,怎么说也是比“干爹”更为符合时代背景。

 

但不管怎么说,我还是要说,自《无极》那个“一个馒头所引发的血案”后,陈凯歌的确更为成熟了,《赵氏孤儿》除了我上述一点有关文化着重点的非议外,对整部片子,我还是非常喜欢的,并认为他演出了一种境界,应算是一部文艺和商业大片的双料佳作。

吹毛求疵《赵氏孤儿》:“人性”不该如此剪断传统的“义”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