潇潇雨不歇,禅意或更浓——我看禅宗音乐大典

标签:
嵩山禅宗音乐大典禅宗少林楼尖峰大仙沟旅游 |
分类: 差旅·走马观花 |
潇潇雨不歇,禅意或更浓——我看禅宗音乐大典
◇衙外
那应该是2006年春天的一天,我们一帮人上大寨,过鲫鱼背上翠华峰穿连天峰,然后爬上耧尖,下耧尖至“耧脖”时,见那里横七竖八地躺有一堆探照灯,还有很多电线和线竿。在此之前,我只是听说,有个类似“印象刘三姐”的实景舞台要搭建在大仙沟,但没想到他们居然会把探照灯架在耧尖上。我记得当时还有凉皮、老末等一干人,我们就坐在那躺倒的线竿上休息,曾恶狠狠地商议要将这些还没架好的灯给砸了,以免得它们“祸害”大家所钟爱的嵩山。当然,大家最终没有那么冲动,而是悻悻地下了山。
从大仙沟上耧尖,本是当年少室山一条著名的驴友线路,什么“长虫爬”、什么“楼门”,崎岖而惊险。事实上,在2003年以前,绝少有人走过这里,老松、腾格里以及三儿他们都曾尝试登过,但均未登顶,如果我没记错的话,是2004开春一个刮着大风的日子,陈酒我们跟嵩山向导老尚首次爬上了耧尖,所以我对这条路特别有“感情”。但在那天下山时,我却看到,因为要往山上运送那些灯具,路两旁的植被已被工人砍断,简直快变成了“通衢大道”。而下到大仙沟口,“禅宗音乐大典”工地正车水马龙……
那是我最后一次上耧尖。
随后,“禅宗音乐大典”就成了嵩山的一个著名景点,但因为心有抵触,也因为对人文景观素无兴趣,4年来,我无数次里路过那里,但从未进去过一次。
但前天我去了,于潇潇秋雨中披着雨衣观看了这场已经演了4年且越演越火的实景剧,看之前,我还跟陪同我们前去的音乐大典营销经理周鼎均开玩笑,说我曾经想砸烂你们的灯,而看完后,我则久久不愿离去。是的,它震撼了我。
震撼?也许这个词不够准确,事实上,“禅宗音乐大典”是将一种很久未有了的平静像注射一般,还给了我。这种平静因为已久久不曾相遇,当与它偶然邂逅,反而在我内心荡起涟漪,让我有一种说不出的感动。
关于禅宗音乐大典的剧情,这里就不用去细说了,事实上,不管是里面的武僧、孩童、村姑还是牧羊女,以及那一群训练有素的羊,他们的确给了我视觉上少有的好奇和美感,但触动内心的,则是打坐在小溪边、岩石上以及蕤草间那几个戴着斗笠的和尚,大典总共70分钟,70分钟内,那几个演员就在那里打坐,始终一动不动,尤其于那淅淅沥沥的秋雨下,那种淡定像雨一样缓缓注入到我的心田。
“溪花与禅意,相对亦忘言”。何谓禅意?有人说,禅就是宇宙的真谛,就是自然规律,就是人的内在生命的本源,就是对社会事物本质的感悟与把握。我觉得这样的解释都太具象化了。其实,在我眼里,禅就是以一种平静来按捺内心的生命“艺术”,直指心性,讲求顿悟。前晚,小雨下个不停,我们均披着雨衣在观众席的“禅座”上,与那几个和尚相对而坐,而随着天籁般的禅乐,氤氲中就感觉那种平静像风、像雨、像空气一样,慢慢地就将自己的内心濡润。此情此景,我当时就在想,我们这些观众不也是正处在某种禅意之中吗?如果说,实景中的演员是在表现一种天人合一的和谐,那么,端坐在观众席的我们,又是什么?而如果说我们是观众,那么在雾霭和秋雨里时隐时现的演员不也是观看我们于其对面“坐定”吗?
想到这里,我不禁正正身子,甚至感到自己周身也散着一种禅意或仙气。
我看过韩国电影《春去春又来》,跟这部片子相比,禅宗音乐大典的600僧俗或许显得有些嘈杂,但在嘈杂中能够体现一种静谧,并让人从内心感受到,更是难得的境界。禅宗音乐大典表现的也是一个春去春又来的过程,它却以复杂的形式,表现了最干净也是最简单的生命轮回。让我一边感悟着生命可以被传承这样浅显的道理,生命就是今年春天发出的愿力,于夏秋冬三季陆续结果的过程,又在僧俗相遇乃至儒、释、道同舞的自然舞台边领受着某种启迪,近乎体悟出达摩面壁的真谛。
还要重点提到的是音乐大典的音乐,这里的乐器有不仅有古琴、鼓等,甚至还有木鱼、风铃。音乐舒缓、古朴,加之从寒山、古寺、塔影、山月里发出的时而高亢时而婉约的唱吟,让人感觉自己的魂魄正如一件纱衣,在汩汩流淌的小溪里被涤去污浊,并被拧出禅意。别的曲名我记不得,只记得一首嵩山古曲叫“花流水”,由几名女琴师盘石而坐,激扬奏响。那时,你会感觉到,所谓禅意绝非是刻意营造出来的,在包容一切又风云变幻的大自然里,僧有僧的禅,俗有俗的意,只要是顺应着天地轮回而活,那便是一种生命的皈依……
最后,不能不提那美轮美奂的灯光效果,是这些灯在山峦树影间强化了整个音乐大典如梦如诗的奇幻和美妙。而因为如此,我“原谅”了他们当栽在耧尖上的那些灯竿。呵呵。还是那个问题,何谓禅?其实再简单不过,禅是修行,也是生活。这也就是说,行住坐卧是禅,经行走跑是禅,那么,通过一种美妙的形式给人以启迪,不更是禅吗?为此,假如有一天我再上耧尖,再看到那些灯杆,我想,我会就像辛弃疾“把栏杆拍遍”那样,轻轻地拍打它们,但绝不像稼轩那样内心充满爱恨情仇,而是像黄庭坚那样凭栏四顾,看满目山光接水光。因为对于体现或展现生命的诸多形式,我已经有了更深一层领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