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唐山大地震》:“2012情结”下的真实触动

(2010-07-29 23:25:52)
标签:

《唐山大地震》

方登

情结

灾难

冯小刚

文化

分类: 感悟·散文随笔

《唐山大地震》:“2012情结”下的真实触动

《唐山大地震》:“2012情结”下的真实触动

    ◇衙外

 

紧张了整整一周,今天,特刊终于弄完了。中午一顿庆功宴,一抹嘴就钻进了电影院。从某种程度上,我是抱着来大哭一场的目的来看《唐山大地震》的,但很遗憾,也许是我的目的性太强,我觉得我流出的泪,比我预想的要少许多。如果“抽泣”比“哽咽”所代表的悲情指数更高一点的话,我属后者——不过,单就打动心灵而言,一部能让人哽咽而不至于抽泣的电影,或许,恰恰体现了导演的克制。

 

没错,我是冯小刚的拥趸,我拥护他绝大多数的作品。但拥护的同时,也必须指出,《唐山大地震》在某种程度上似乎过于克制了。比如,相比于后面故事的细腻甚至拖沓,有关地震场面的直观描写则过于吝啬了。我这样说,绝不是要导演更多地运用特技去表现残酷,但至少救灾的场面也没有得到足够的展现——那里面应该有很多感天动地的故事可供挖掘。而对这些场景和故事过于节制,势必在一定程度上,使后面人性的纠结得不到更充实的铺垫。事实上,一部电影想通过灾难来展现人性,让人直面灾难才有可能获得更大的震撼。

《唐山大地震》:“2012情结”下的真实触动

《唐山大地震》:“2012情结”下的真实触动

   此外,我理解导演出于尊重张翎原著的初衷,但剧中姐姐方登的最后命运,就我个人我观感,也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悲情指数”。在我眼里,作为经历了这世界上最无奈、也是最残酷的“二选一”抉择而被“抛弃”的方登,无论如何,她成人后的叛逆性格都应该比电影里所表现出的更多一些。我甚至“渴望”她在母女相认时,其命运应该相对悲惨一些,这一方面比较符合“命运的安排”,另一方面也更加可以强调母亲的愧疚,而让观众的心灵受到更大的触动。

 

灾难,从来都不只是仅仅摧残我们的肉体和生命,它对我们精神上的打击以及命运的改变更为强悍。而这一点,冯小刚所表现的略有不足。

 

但不管怎么说,《唐山大地震》让我再三哽咽,在这个人情味越来越稀少的时代,我对这部电影还是心存感激的。至于有人所说的母亲在灾难前救弟弟还就姐姐的“二选一”是抄袭了《苏菲的抉择》,还有人说,冯小刚在用唐山人的苦难来赚取直接的商业利益等无稽之谈,根本不值一驳。难道表现一个地方的灾难,就是用这个地方的人的苦难来牟利,那么,《辛德勒的名单》也可以被指责为是用奥斯维辛人的苦难来赚钱。如果《苏菲的抉择》里有过“二选一”的彻然绝望,其他表现绝望的作品都必须避开此类情节,那我倒是想问问,你倒是能构思出多少让人痛彻骨髓的“创意”?

 

这几年自然灾害频发,不是地震,就是洪水,每个人心中或多或少都有一点“2012情结”,在这样的时候,去看看《唐山大地震》,我想,你所关照的也许就不仅仅是历史和艺术,而更像是在预警生活的真实。

 

《唐山大地震》:“2012情结”下的真实触动
最后一张为当年唐山地震的真实图景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