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数人同情抢银行大学生是个危险的讯号
(2009-07-16 14:09:47)
标签:
就业讯号舍友黎立北科大大学生抢银行杂谈 |
分类: 评论·直抒胸臆 |
多数人同情抢银行大学生是个危险的讯号
◇衙外
“同情是情感中的一种杂质。”我忘了曾在哪儿读到过这样一句话,一直印象很深。印象深,并不是说我赞同它或反对它,而是我根本就是矛盾着,不知道该赞同还是反对它。多数的时候,我认为,一个人如果没有同情心,那他离“非人”也就差不了多远了;但另一方面,我又必须承认,过于泛滥的同情心的确会影响我们的价值判断,使我们在很多是非问题上屈服于情感。比如今天,当我在读完《同学为抢银行大学生喊冤,坦言学校把他逼上绝路》这篇新闻后,我就不知道该怎么安置内心的那汪清澈而隐隐作痛的“杂质”。
新闻来自央视“新闻会客厅”,主持人请来了抢劫银行的北科大大五学生黎立的两位同学,让他们介绍一下“黎立在抢银行之前都经历了什么”,我们知道,7月12日中午,贫困生黎立劫持两名人质,以此为要挟,且用刀划伤了其中一名女孩,在校园内银行抢劫了10万元钱,5个小时后被警方抓获。按理说,犯罪嫌疑人罪行明晰,理应遭到唾弃,但他的这两位舍友却为其辩护,说其在大四时因打工耽误学业,只得延期毕业,并认为他16岁就来上大学,所以他心理承受好多事情的能力根本就不够,社会和学校这种双重压力,让他把自己逼疯了。
他的舍友这么说也就罢了,我没想到的是,那么多的局外人也跟他的两位舍友一样,对黎立抱以同情,网络刻意设置了人“大学生抢银行,是否值得同情”的网辩,我看了一下,截至下午2点,持“正方观点”的为16588人,而持“反方观点”的仅为3875人,正方认为值得同情,因为“可怜的孩子抢银行也是因为现实所迫,现在的大学生面临着多重的压力,尤其是贫困学生,希望法院从轻发落,给这个孩子一个机会,也希望院校和社会都能重视大学生就业问题。”反方则认为不值得同情,因为“抢劫是引起社会公愤的事,做这种事情的人伤天害理,原因在于自身社会责任感的缺失,而不能归结于学校教育,环境因素固然重要,但成年人的标志之一就是懂得对自己的行为负责! ”
我想说的是,这占少数的3875人里面有我一个。我是反方。
我觉得这不是我内心的“情感杂质”太少,而是我在有意识的在克制它。
事实上,在读完这篇几万字的访谈后,我也深深地为黎立的两位舍友“煽情”的诉说而感动,正如有些网友的跟帖所说:“甚至想流泪”。我也清楚现在的社会对于一个贫困大学生而言,压力会有多么大,但不管怎么说,这绝不认可这就是他铤而走险的理由。其实,别说贫困大学生了,现在,除了嗷嗷待哺的婴儿外,从小学生到垂死之人,哪个人的压力不大?如果因为压力大就可以犯罪,就去伤害他人——黎立在抢劫银行时,还伤害了自己的同学——那么,我们13亿人,岂不是有12亿人都可以堂而皇之地犯了罪后,再要求法院从轻发落?
是的,我这样说有点极端,毕竟压力跟压力不同,比如我如果拿自己的压力去跟黎立的压力相比,就未免显得有些矫情。但尽管这样,我还是要拿出我前年5月18日在谈论《越狱》里的T—Bag时所写的那篇博文为自己辩解:“如果你承认一个社会不可能做到绝对的平等,那么总是要有人在旁人的幸福前体味痛苦和冷遇,如果这就是罪恶的诱因,那么这诱因就永不可消除。”(见http://blog.sina.com.cn/s/blog_5d7641f50100bgp3.html)
难道不是吗?从马加爵到杨佳再到现在的黎立,我承认他们经受了贫苦和委屈,我们这个社会也的确存在着这样那样的弊端,有的弊端甚至是不可饶恕的,但我们也更应该看到,这个社会中,比他们面临更巨大压力的人大有人在,甚至说,跟不少人相比,他们能考上大学已经是相当幸运了,他们的犯罪如果可以原宥,那么更加不幸的人岂不是直接可以上街杀人?在谈论T—Bag时我说:“一个子宫不管多么健康温暖,也有可能孕育怪胎……”而现在我要说,我们的“子宫”非但不完美,而且病变多多,但这并非是我们不把怪胎“流”掉的理由。如果说,社会把黎立逼疯了,我们是不是就要欢迎黎立们以违法手段,把现在这个本来就疯狂的社会给弄得更疯?
事实上,在我眼里,多数人同情抢银行大学生就是一个危险的讯号。当然,这种危险也是分两方面的,一方面,它说明我们太多的人考虑问题还不是靠一种法制思维,判断是非还是由情感左右,这是我们嗷嗷建设法制国家这么多年来,很大的一个尴尬。另一方面,它更深刻地说明,我们的社会存在着太多的不公,正是这严重的不公激发以至强化了我们对弱者的同情,哪怕在对方已经作出了明白无误的错误,我们还要为其掬出一把情感的“杂质”……这真的很危险,它会“诱导”更多游离在犯罪边缘的人迈出他本来很犹豫的那一步,并自以为持有某种“道德优势”。
正如叶芝所说:“一切都已崩溃,中心难以维系”。
(2009年7月17日《河南商报》已刊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