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到幼儿园的约稿,我浏览了给女儿记录的博客——从入园到大学16年,是我有生以来坚持最久的一件事情;是妈妈这个角色赋予我力量和韧性,更是当年与幼儿园网络互动过程中的一份启发;翻看起那段日子,幸运、感动、美好充盈着我的内心,毫不夸张地说,截止目前在女儿整个教育链上,学前教育这一段,理念最专业、教育最到位、生活最无忧、与老师互动最频繁,没有之一。
女儿是插班入园,适逢我即将离开去国外学习,园里人性化地同意了我们的7月份提前入园,只为孩子能够在妈妈离开之前顺利度过自己的“第一坎儿”——入园焦虑。巍巍老师在这个时期对孩子和我的影响最大;女儿紧张不安的时候,是她的拥抱抚慰孩子赶走害怕,在我坐卧不静的时候,是她及时的照片如同延伸的眼睛,看到了孩子的逐步适应。很快女儿入园用飞吻代替了哭啼,我开始头疼如何面对即将到来的分别;巍巍老师在家访之际很智慧地帮我出主意:思念不一定意味着痛苦,也可以是美好的期待,告诉她下雪的时候妈妈就会回来了。按照这个思路,我给女儿提前打“预防针”——穿上那件绵羊的冬服妈妈就回来了;尽管做了一些准备,离开当天,女儿哭着要穿那件棉衣,以为这样妈妈就可以不走了,最后是那个美丽的画面安抚了女儿:记住,不管妈妈走多长时间,飘雪的时候肯定会回来的;告别的那一刻,女儿飞吻和我说再见。今天回想起来,是巍巍老师的专业智慧引领我搞定原本撕心裂肺的分别场景。
女儿从入园时的恐惧哭啼,结束于毕业时的自信微笑,四年来女儿所经历的丰富课程和精彩活动都存储在“云端”,积累在家长心田,更是给孩子们的生活中刻下了永久的印迹。从感恩节的手语到冬至的饺子,从万圣节的化妆舞会到清明节的怀旧,从圣诞节的礼物到新年的民俗庙会,从端午节的粽子到中秋节的月饼,无论西式的或者中国特有的,孩子们都一一走过;他们体验了活动中的快乐,在懵懂中接触着文化精髓,家长则感受到活动背后幼儿园里的创意和辛勤的付出,更加体会过理念从口头的空泛行走到地上的那份用心!
四年来女儿所发生的变化、经历的成长以及和园长、老师相处的点滴故事都在网络永久的记录着,回想它们,不由让人感慨万千:除去默默流动传递着爱的这份情感,我更深的体会、更想表达的是一种:幸运。因为作为家长,我们亲身感受到了珍贵的、渗透着智慧的、温暖人心的教育理念:尊重孩子,让他们在自己的节奏中成长、更好地学会做自己;尊重家长,教会我们在实践中不仅身为父母,而且学会了怎样做父母。
无论幼儿园一线教师的智慧,还是教育理念从语言到落地,都离不开这个团队的核心人物——园长妈妈的一番心血;起初我一直是远远地、静静地看着她,从未主动有过交往,是幼儿园论坛的网络平台,让我们开始互动并结识;从第一次发帖感慨学前教师的不易、向园长妈妈请教有关性格的专业问题、给孩子们讲解机器人的情感,到园长妈妈在论坛的一次回帖——给我注入“心灵力量”的重要“他人”,我们一起认可:给孩子心灵的力量是宝贵的一份礼物,也是教育在追寻本质过程中最需要努力的地方,如何赋予这种心灵的力量?放在技术层面是不小的难题;这些网络“相处”的过程促使家长和园里彼此启发、共同成长;女儿离开幼儿园的这些年,是园长妈妈始终坚持的教育初衷、深度思考、敏锐聚焦、用心凝练带领着团队收获了一个又一个丰硕的专业化课程学术成果和广泛的、良好的、社会办园口碑。为幼儿园高兴的同时,我深刻地体会到:学着如何做父母,是女儿在园时期“植”在我心里的一个“种子”,博客空间的坚持,是我时刻反思自己的教育,纠偏和持续改进自己的教育,庆幸的是,我一直在学习的路上进步着。
这个世界外面的声音很多,女儿在园里收获的最宝贵财富——自己的节奏,可以慢下来,守住了认真和专注;茫茫人群中,不惧优秀围绕,做珍贵的普通自己。后来的初高中教育,女儿的学习之路一直没有让人操心,我们没有被裹挟在忙碌的课外班里,女儿依然稳稳地走过高考的“独木桥”;回头看,学前教育是“地基”,幼儿园带给女儿的这份坚定“底色”,会伴随她一生,这个意义上,我们一生都会感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