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中考的轨道已经启动,雯的高中去向在心里来来回回折腾了好几次,至今没有最终的决定,只好依据雯的成绩做选择。
雯从美国回来以后,因为经历了文化孤独,提出不是很想去美国念大学;但小家伙感受了国内的初中生活及知晓了高考的应试公平后,又动心想去美国了,特别是追了小别离之后;上半年开始了解公立学校的国际部,录取分数线及课程类别,参加了RDF的国际部开放日活动,看到IB课程的难度最大,但孩子却最优秀,那位被哥伦比亚大学录取的美女确实不一般,成熟自信,优秀程度甚至超越了大学生,自己已经办了画展;耶鲁大学的牛娃用地道流畅的美式发音征服了现场的所有人,相比之下,美国AP和英国A level课程虽然在国内实施时间较长,但是那天学生宣讲环节体现出来的差别还是很明显的。因为招生的名额较多,所以录取的分数线和体制内的本部相差几乎20分;感觉300人的国际部有点庞大。
原本心里很支持雯高中就接受国际部的教育,一来希望雯和我们有完全不同的成长道路和人生体验,二来语言早强化早过关。后来慢慢地了解到,留学最关键的托福和SAT成绩肯定都是靠课外继续花钱花时间学的,而且拿到高分的学生通常不一定是国际部的孩子;让我逐渐动摇的是国际部师资并不算太优质,给孩子们打的理工科基础并不牢固;加上雯爸爸舍不得孩子和性价比理论,我开始不像最初那么坚持国际部了。
关注BDF的结构性改革是在今年中考后,雯回海淀最可能够得着的市重点学校,看重了它的传承理念、自治民主的氛围,关键可以提早选修各学科课程,以便让学生知道自己的兴趣和爱好在哪里?将来大学适合选择什么样的专业,个人觉得找到自己的优势和财富比考上名牌大学更重要;高一和高二无行政班,校园内wifi全覆盖,很多家长并不欣赏和接受这里的巨大结构性变化,高三组成行政班让学生全力以赴做一个被试卷喂养的高三狗,我是很喜欢这种比较尊重个性多样化的教育方式,很多理念和我的价值观吻合。
由此BDF的国际部也进入了我们的视野,还是比较希望雯能够接受一流一类的教育理念和资源;雯的实力和现状也适合八一、中关村中学、北航实验,距离也都能接受;海淀的选择余地还是很大的;有时候想想,自己比较边缘比较随意的性格没有给雯搭建特别好的学习平台,至今没有给雯上课外班的选择恐怕也是极少数人之一;那天雯说:挺佩服我和雯爸对学习抱有一种热情,这个年纪还愿意和自己的孩子一起学习,周围这样的父母比较少,我希望雯能够像我们一样终身都喜欢学习,将其视为一种生活乐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