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江南秋影(一七五)竹炉山房大同殿

(2014-12-06 07:49:06)
标签:

江南秋影

无锡

惠山寺

西竺留痕

竹炉山房

分类: 旅痕散记

江南秋影(一七五)竹炉山房大同殿

http://img0.yododo.com.cn/files/photo/2014-11-24/0149DF02130B01FDFF80808149DEA574.jpg

 

惠山寺庭院后边的大同殿只见门坊不见殿,始建于梁朝大同三年(537年)。清朝咸丰、同治年间,大同殿及周围建筑被毁。

 

http://img1.yododo.com.cn/files/photo/2014-12-05/014A17E7154D0A83FF8080814A169791.jpg

 

同治三年(1864),李鸿章在惠山寺废墟上建昭忠祠,奉祀与太平军作战时丧生的淮湘军。

 

http://img3.yododo.com.cn/files/photo/2014-12-05/014A17E706270A82FF8080814A169791.jpg

 

前厅里壁上嵌有李鸿章所撰《敕建惠山昭忠记》等两道石碑。

 

http://img0.yododo.com.cn/files/photo/2014-11-24/0149DF022EA701FEFF80808149DEA574.jpg

 

这组堂的建筑青瓦白墙,梁枋、柱头、门楼都画栋雕梁。图案为戏文风景、花卉鸟兽等。

 

http://img0.yododo.com.cn/files/photo/2014-12-05/014A17E6927F0A7BFF8080814A169791.jpg

 

大同殿是保存十分完整的清代树堂建筑,具有我国古代建筑的特点。

 

http://img1.yododo.com.cn/files/photo/2014-12-05/014A17E5F0D602C6FF8080814A174B6D.jpg

 

殿后天井中还保留三株老桂,已有1300多年树龄。中秋时节,桂花飘香,使这座建筑显得更为清雅。

 

http://img1.yododo.com.cn/files/photo/2014-12-04/014A127B15480910FF8080814A117190.jpg

 

大同殿门坊面西额间原有表彰与太平军作战时阵亡的清军将士的砖刻“河狱英灵”,因其内涵与惠山寺氛围和功能相冲,故修复时将之迁移,改用佛教词汇“入三摩地”来代之。

 

http://img3.yododo.com.cn/files/photo/2014-12-04/014A127AB9430909FF8080814A117190.jpg

 

“入三摩地”典出《愣严经》“我忆往昔,恒河沙劫,有佛出世,名为水天。教诸菩萨,修习水观,入三摩地。”

http://img1.yododo.com.cn/files/photo/2014-12-04/014A140809C32534FF8080814A117190.jpg

 

“三摩地”是梵文译音,其意义是“等至”。“等”是平等,“至”是极点。“等至”就是平等达于极点。通俗地讲,入三摩地就是入正定,意为住心一处,不乱不动。 

 

http://img2.yododo.com.cn/files/photo/2014-12-04/014A127B3A010912FF8080814A117190.jpg

 

穿过大同殿门便是惠山寺大雄宝殿,大雄宝殿为面阔五间的重檐歇山顶砖木结构建筑,殿身围以厚墙,外设围廊;殿高13.4米,殿中设藻井,吊顶以荷花图案彩绘。

 

http://img3.yododo.com.cn/files/photo/2014-12-05/014A1840D76A0EA7FF8080814A169791.jpg

 

屋顶戗脊东西两面分别饰有“佛日增辉”“法轮常转”金字。面东重檐下的“大雄宝殿”红底金字系著名佛教领袖巨赞法师(19081984,江阴人)所题。

 

http://img0.yododo.com.cn/files/photo/2014-12-05/014A183FD3650636FF8080814A174B6D.jpg

 

殿中抱柱对联“九龙云连吉光开佛相,二泉玉泻禅味得真如”系清帝乾隆南巡幸临惠山寺时御题,集字而成。  

 

http://img2.yododo.com.cn/files/photo/2014-12-05/014A183FBFD00634FF8080814A174B6D.jpg

 

殿内正中所供释迦牟尼佛高3.6米,呈拈花微笑相,结枷座于须弥山莲座上。

 

http://img3.yododo.com.cn/files/photo/2014-12-05/014A183FAB8F0632FF8080814A174B6D.jpg

 

右立执扇长者舍利佛系佛陀大弟子,被称为“智慧第一”;左立捧经书二弟子目犍连“神通第一”。佛祖后两侧供奉骑青狮的文殊菩萨和驾白象的普贤菩萨分别表大智大行之意。

 

http://img0.yododo.com.cn/files/photo/2014-12-05/014A183FE1400637FF8080814A174B6D.jpg

 

十八罗汉像立像

 

http://img2.yododo.com.cn/files/photo/2014-12-04/014A139249D711D2FF8080814A1225B1.jpg

 

大殿左右两侧供奉十八罗汉像立像。大雄宝殿内所有的佛像均采用唐代生漆脱胎工艺精制而成,可长保千秋。 

 

http://img3.yododo.com.cn/files/photo/2014-12-06/014A1CCCAC7A03F2FF8080814A1BBE0F.jpg

 

唐相李绅15岁从无锡梅里到惠山读书,一读就是十年。由于家境贫寒,他在惠山寺中找来经书,以纸背作文稿,受到个别僧人的欺侮,却也得到鉴元等僧人的同情和支持,结下很深的友谊。

 

http://img1.yododo.com.cn/files/photo/2014-12-06/014A1CCCB38F03F3FF8080814A1BBE0F.jpg

 

元和六年(811),李绅中了进士,成为无锡历史上第一个进士。李绅一生,历仕五朝皇帝,在唐武宗时为相四年。

 

http://img1.yododo.com.cn/files/photo/2014-08-31/01482BAF30E91658FF8080814828E9A5.jpg

 

在惠山寺读书时,深知农民疾苦,写下悯农诗:谁知盘向餐,粒粒皆辛苦。千古名句,代代传诵,教人以珍惜粮食为根本。

 

http://img3.yododo.com.cn/files/photo/2014-12-05/014A17E5D13302C3FF8080814A174B6D.jpg

 

五观堂也叫斋堂,寺院僧众用斋饭的地方,也称之为香积厨。佛教中,有一个词语叫食时五观,即在佛门中,学佛者吃饭时,要观想五方面的事情:

 

http://img1.yododo.com.cn/files/photo/2014-12-05/014A17E5C00F02C2FF8080814A174B6D.jpg

 

一、计功多少,量彼来处:面对供养,要算算自己做了多少功德,并思量粒米维艰,来处不易。

二、醒己德行,全缺应供:藉着受食来提醒与反省自己,想想自己的德行受得起如此供养吗?

三、防心离过,贪等为宗:谨防心念,远离过失,对所受的食物,美味的不起贪念,中味的不起痴心,下等的不起瞋心。

四、正事良药,为疗形枯:将所受的食物,当作疗养身心饥渴的良药。

五、为成道业,故受此食:要藉假修真,不食容易饥饿,体衰多病,难成道业;但是如果贪多,也容易产生各种疾病。所以必须饮食适量才能资身修道。

 

http://img2.yododo.com.cn/files/photo/2014-12-05/014A17E56B0E02BCFF8080814A174B6D.jpg

 

吃一顿饭要把它与佛法结合在一起,能如此,即使硬如钢铁的食物也能消化;反之,就是滴水也难以消化。因此,佛门中过堂有一语:"五观若明金易化,三心未了水难消。"

 

http://img1.yododo.com.cn/files/photo/2014-12-04/014A127AE7E1090CFF8080814A117190.jpg

 

碧螺泉亦称碧露泉,原在不二法门院落西侧,为山水渗泄而成,水质清洌,供寺僧取饮。本次重建惠山寺时在原地加以修葺并予以保留和保护。据碑记,该泉系清光绪甲辰(1904)年桂月日住持根培徒永发重修。

 

http://img2.yododo.com.cn/files/photo/2014-12-04/014A127BE85C0929FF8080814A117190.jpg

 

西竺留痕景名由无锡市佛教协会常务副会长颜冬宝先生所题,字迹集自赵孟頫书法。其意为:佛教来自我国西面的印度,古代称之为天竺国。

 

http://img3.yododo.com.cn/files/photo/2014-12-04/014A127B582A0919FF8080814A117190.jpg

 

惠山旧称西神山,早在晋朝就有西域高僧卓锡宏法。千年过去了,惠山这方净土依然经声佛号,香火飘渺,颇有丛林之气息,可谓西竺留痕。  

 

http://img2.yododo.com.cn/files/photo/2014-12-05/014A17E5AD8B02C1FF8080814A174B6D.jpg

 

从“西竺留痕”拾级而上,回望锡山,龙光塔影,飘然入画,堪为观山景最胜之处。  

 

http://img1.yododo.com.cn/files/photo/2014-12-05/014A18403D1C0E98FF8080814A169791.jpg

 

西竺留痕其上为背枕惠山、高大雄伟的大悲阁,阁额由赵朴初先生题写。

 

http://img2.yododo.com.cn/files/photo/2014-12-05/014A1840003F0639FF8080814A174B6D.jpg

 

大悲阁匾下还有海两方印三味及度一切苦厄匾额。

 

http://img2.yododo.com.cn/files/photo/2014-12-05/014A18402A960E97FF8080814A169791.jpg

 

民国时期惠山不二法门内就有大悲阁,阁内一尊千手观音传为从印度奉请,妙相庄严,给人留下深刻印象。现在复建的大悲阁为重檐歇山顶四落水建筑,高敞明亮。

 

http://img3.yododo.com.cn/files/photo/2014-12-05/014A18034D760368FF8080814A174B6D.jpg

 

贝叶散香藏经楼  
  佛经最初由佛徒结集整理后书写在一种名为贝多树(也就是菩提树)的叶片上得以保存和留传。经书作为“佛、法、僧”三宝之一,为寺院所必备。“贝叶散香”后即为三层的藏经楼。

 

http://img1.yododo.com.cn/files/photo/2014-12-05/014A17E66F190A79FF8080814A169791.jpg

 

从藏经楼往南可通达昭忠祠。

 

http://img1.yododo.com.cn/files/photo/2014-12-05/014A18E2BE5E0323FF8080814A18B35B.jpg

 

由大同殿出南边门,不远处就是竹炉山房。这里原是惠山寺弥陀殿,始建于明洪武初年。房前平台,檐廊古朴典雅,头门边有两块磐陀石。

 

http://img2.yododo.com.cn/files/photo/2014-12-05/014A18E27643002BFF8080814A18DE66.jpg

 

正中匾额 竹炉山房1979年李苦禅重题。两旁柱上有大篆对联:削竹编炉,原是山房旧物;烧松煮雪,久为衲子珍藏。为无锡书法家朱家驻题写。

 

http://img2.yododo.com.cn/files/photo/2014-12-05/014A18E481E20040FF8080814A18DE66.jpg

 

相传明洪武初年,明太祖朱元璋曾私访惠山寺。寺僧性海砍倒一根竹子,一截为三,搭成竹炉,上架钵盂,用二泉水煮茶,接待朱元津。朱元璋品尝了竹炉上煮的茶,极为满意,赞扬性海是罗汉下凡。

 

http://img0.yododo.com.cn/files/photo/2014-12-05/014A18E426DA0335FF8080814A18B35B.jpg

 

后来性海和尚重建惠山寺,并创建听松庵,退居庵内,品茗听松。洪武二十八年(1395年)性海请湖州竹工,编制竹茶炉,上圆下方,象征天圆地方。竹炉高不过一尺,外面用竹编织,里面填土,炉心装铜栅,形似道家的乾坤壶,叩之有金石之声。性海常用它煮二泉水泡茶,招待客人。

 

http://img2.yododo.com.cn/files/photo/2014-12-05/014A18E2A29D031FFF8080814A18B35B.jpg

 

 

明王問(14971576)《煮茶圖》中的竹爐

王紱有《題真上人竹茶爐詩》:

僧館髙閒事事幽,竹編茶竈瀹清流。氣蒸陽羨三春雨,聲帶湘江兩岸秋。

玉臼夜敲蒼雪冷,翠甌睛引碧雲稠。禪翁託此重開社,若箇知心是趙州。

 

http://img3.yododo.com.cn/files/photo/2014-12-05/014A18E29B4B031EFF8080814A18B35B.jpg

明仇英(約1509-1551)理琴圖》中的竹爐

 

当时名画家王紴作画,学士王达题诗,合成《竹炉图卷》共四卷,使竹茶炉流芳于世。

 

http://img0.yododo.com.cn/files/photo/2014-12-05/014A18E28F40002DFF8080814A18DE66.jpg

明丁雲鵬(1547-1628)《煮茶圖》中的竹爐

 

明代万历二十三年(1595年),曾任湖广提学副使的邹迪光重建弥陀寺时改名竹炉山房,专门在这里用竹炉煮茶招待四方宾客。后原炉多次被毁,康熙年间,无锡著名词人顾贞观在1684年重制了两只竹炉。

 

http://img2.yododo.com.cn/files/photo/2014-12-05/014A18E4459D0337FF8080814A18B35B.jpg

 

乾隆南巡,曾专门到“竹炉山房”品茶,挥毫为“竹炉山房”题额。还仿制了一只竹炉带到北京。后来在玉泉山庄内还仿建了一座“竹炉山房”以示风雅。乾隆仿制的竹炉,底部木板上刻有乾隆亲笔题写的一首诗,此炉现珍藏在北京故宫博物院。

 

http://img1.yododo.com.cn/files/photo/2014-12-05/014A18E2A7E80321FF8080814A18B35B.jpg

 

《故宮紫砂》一書中收錄的故宮所藏紫砂仿竹爐,和名人畫中的竹爐,如出一模。

 

http://img2.yododo.com.cn/files/photo/2014-12-05/014A18E3CA87032DFF8080814A18B35B.jpg

 

竹炉山房数百年来几经重修,现在的建筑是清光绪年间重建的。1984年把乾隆诗碑移置在山房门厅和廊下。

 

http://img1.yododo.com.cn/files/photo/2014-12-04/014A127E789A0961FF8080814A117190.jpg

 

正中一块正面刻的是乾隆首次来惠山写的《咏惠泉》:“石甃淙云乳,何从问来脉。摩娑几千载,涤荡含光泽。澄澈不受尘,岂杂溪毛碧。鸿渐真识味,高风缅畴昔。这块碑的背面还刻有乾隆帝第四次来惠山写的四首诗。

 

http://img1.yododo.com.cn/files/photo/2014-12-04/014A127E17AD095AFF8080814A117190.jpg

 

竹炉山房东边一块诗碑刻的是乾隆第二次来惠山作的诗:“一弘清照镜光新,耐可含风漾细瀹。印满半轮千古月,入龙凤影数竿筠。题名乍尔怀苏轼,肄业还应忆李绅。笑我匆匆催骑去,岂云潇洒个中人。

 

http://img3.yododo.com.cn/files/photo/2014-12-04/014A127E4C37095CFF8080814A117190.jpg

 

竹炉山房另外还有两块诗碑是乾隆帝第三、第四次来惠山时写下的诗句。从这些诗中,反映这位帝王对惠山二泉水的欣赏和钟爱。

 

http://img2.yododo.com.cn/files/photo/2014-12-04/014A127DD86A094FFF8080814A117190.jpg

 

乾隆在世88年,写诗四万一千多首。88×365=32120,活了三万多日。这么算来,从生下来那天起,平均每天写1.28首!是中国第一高产诗人。

 

http://img2.yododo.com.cn/files/photo/2014-12-05/014A18E401700332FF8080814A18B35B.jpg

http://img1.yododo.com.cn/files/photo/2014-12-05/014A18E3F17A0330FF8080814A18B35B.jpg

http://img2.yododo.com.cn/files/photo/2014-12-04/014A127B48F50917FF8080814A117190.jpg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