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江南秋影(一七四)听松石床惠山寺

(2014-12-05 07:09:32)
标签:

江南秋影

无锡

锡惠公园

惠山寺

听松石床

分类: 旅痕散记

江南秋影(一七四)听松石床惠山寺

http://img1.yododo.com.cn/files/photo/2014-11-24/0149DF01B6FF01FAFF80808149DEA574.jpg

 

惠山寺在惠山东麓,始建于南北朝,距今已有一千五百余年。它的前身是南朝刘宋司徒右长史湛挺创立的历山草堂宋景平元年(423年),把历山草堂改作僧舍,称华山精舍梁朝大同三年(537年),又把华山精舍改为慧山寺

 

http://img3.yododo.com.cn/files/photo/2014-11-24/0149DF01FC4701FCFF80808149DEA574.jpg

 

朝会昌(841——846年)间,寺毁,唐朝大中(847——859年)期间重建。北宋至道(995——997年)间,赐额普利院北宋靖康元年(1126年),赐给名相李纲 功德院。宋绍兴元年(1131年),把该院赐给信安郡王孟忠厚,祀昭慈圣宪孟太后,改额旌忠荐福寺

 

http://img2.yododo.com.cn/files/photo/2014-12-04/014A1391C9F411BFFF8080814A1225B1.jpg

 

元朝末年被毁,明朝洪武元年(1368年)僧普真重修。永乐五年(1407年)僧怀祖又修建。正统十年(1445年)被火烧毁。巡抚周忱,知县项伾重建。万历二十三年(1959年),有个唐裕挟妓游春,竞放火炮,炮火飞上殿脊,殿被焚毁,次年吴申锡捐千金重建,他的儿子澄时又造了禅堂和不二法门。

 

http://img2.yododo.com.cn/files/photo/2014-12-05/014A17E5949402C0FF8080814A174B6D.jpg

 

康熙于二十三年(1684年)南巡时,至惠山寺,在漪澜堂品泉。第二年,无锡人周宏词力加修治,题额为圣敬式临。后来,乾隆六次到惠山,在秦园和竹炉山房休息,写了不少诗词,题了不少匾联,还特地为惠山寺题额。清朝咸丰至同治年间,李鸿章的淮湘军曾与太平军在江南一带激战,惠山寺院毁于战火,仅存寺门匾额。后来,李鸿章在惠山寺的废墟上建立了昭忠祠辛亥革命后改为忠烈祠

 

http://img3.yododo.com.cn/files/photo/2014-12-04/014A127BC7BE0925FF8080814A117190.jpg

 

由于惠山寺坐落在名胜之地,声誉早已随着天下第二泉的美名而满天下。惠山寺是禅宗道场,历史上香火旺盛,高僧众多,唐宋鼎盛期僧舍达数千间。惠山寺由于其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而历无锡十大丛林之首。古往今来,多少骚人墨客,以至帝王将相,在经过京杭大运河时,都要在惠山寺逗留。

 

http://img3.yododo.com.cn/files/photo/2014-12-04/014A13919D2611BAFF8080814A1225B1.jpg

 

千余年间,惠山寺六次遭灾,最后毁于太平天国战乱年间。至今寺内还保存了大量的文物古迹。有粱朝大同年间的龙眼泉、石经幢、唐代听松石床、宋代金莲桥、明洪武银杏、清御碑等。

 

http://img1.yododo.com.cn/files/photo/2014-12-04/014A1391ED7C11C6FF8080814A1225B1.jpg

 

惠山寺的主要建筑沿东西走向的中轴线排布,一山门开在最东边,这座黄色拱形建筑门上刻有古华山门”4个金色题字。因惠山古称华山,惠山寺原是华山精舍,所以惠山头山门就叫古华山门。大门背面门槛上刻有胜地名泉”4字。这个山门是1954年惠山街拓宽时王耀庭重新设计的,拱门顶端有双龙戏珠的装饰。

http://img3.yododo.com.cn/files/photo/2014-11-24/0149DF0267960200FF80808149DEA574.jpg

 

山门内有两座古老的石经幢,南侧一座建于唐代乾符三年(876年),是无锡现存最古老的石刻经幢。八角形幢身上刻有《佛顶尊胜陀罗尼经》,由白鹿山人李瑞符书写,经幢高6.26米,由幢基、幢身、幢顶三部分组成,雕刻精美,充分显示了唐代的艺术风格。

 

http://img1.yododo.com.cn/files/photo/2014-12-04/014A1391AA1E11BCFF8080814A1225B1.jpg

 

北侧一座建于宋代熙宁三年(107年),幢高6.22米,形制和雕刻模仿店幢,幢身刻大白伞盖神咒。这种刻咒而不刻经的做法,是宋代以后才在佛教界流行的。两座石幢分别用几块圆形湖石垒成,极具历史价值。

 

http://img1.yododo.com.cn/files/photo/2014-11-24/0149DF01E16701FBFF80808149DEA574.jpg

 

进入古华山门,迎面是金刚殿,也叫山门殿。始建于明正统十年(1445年),改建于1976年。一层高悬惠山寺匾额,最早为明代陈勉所写,清雍正时蒋衡重书,现在看到的是1979年根据影片《无锡景》画面复制而成,在外观造型上兼有唐朝雄健和宋朝柔和的特点。

 

http://img2.yododo.com.cn/files/photo/2014-12-04/014A1407E9212532FF8080814A117190.jpg

 

大殿廊柱上挂有清代无锡知县廖纶所撰的对联:大哉王言,山为第一,泉第二;巍然庙貌,调为教孝,寺教忠。由著名书法家武中奇重书。大殿二层上悬乾隆皇帝所题江南第一山横匾,系著名画家李可染所书,它为古殿平添了几分光彩。

 

http://img0.yododo.com.cn/files/photo/2014-12-05/014A183F3252062AFF8080814A174B6D.jpg

 

金刚殿的两尊哼哈二将金刚像,采用来自缅甸的优质巨型楠木精雕而成。

 

http://img2.yododo.com.cn/files/photo/2014-12-05/014A183F21490629FF8080814A174B6D.jpg

 

像高3.5米,外观古朴;造型刚猛有力,表情生动传神,表现了护法“擎山持杵遍虚空之势”,为当代佛像中的艺术精品。 

 

http://img2.yododo.com.cn/files/photo/2014-12-04/014A13920D2911C9FF8080814A1225B1.jpg

 

再往前是有三个拱门的天王殿,屋顶戗脊东西两面分别饰有风调雨顺、国泰民安金字。

 

http://img2.yododo.com.cn/files/photo/2014-12-05/014A183F5602062BFF8080814A174B6D.jpg

 

天王殿神龛正面供奉的是大肚弥勒佛

 

http://img3.yododo.com.cn/files/photo/2014-12-05/014A183F685D062DFF8080814A174B6D.jpg

 

神龛背面供奉的是佛的护法神韦陀

 

http://img3.yododo.com.cn/files/photo/2014-12-05/014A18410A090EACFF8080814A169791_m.jpg

 

殿内的四大天王采用惠山传统泥人雕塑工艺精雕而成,四大天王分别为东方持国天王,南方增长天王,西方广目天王和北方多闻天王。寓意 “风调雨顺”。

 

http://img0.yododo.com.cn/files/photo/2014-12-04/014A1407A7DD2525FF8080814A117190.jpg

 

金刚殿后有池水一泓,即陆羽《慧山寺记》中所谓阿耨水也。世称日月池,池水与天下第二泉相通,水清如碧,池壁有一螭吻。池上有香花桥一座,凿于南北朝刘宋元徽年间,距今已有1500 多年历史。香花桥是明代建造的,古色古香,小巧玲珑。

 

http://img3.yododo.com.cn/files/photo/2014-12-04/014A14076E94251BFF8080814A117190.jpg

 

正中石板上刻有 鲤鱼跳龙门的圆形浮雕,中间两扇石门,一开一闭,表示虔诚的善男信女可以从开着的佛门进入,若是恶人佛门则永闭不纳。所谓佛门半开,有缘进来,或者说;善门开,恶门闭。游人过桥,都会在开着的石门上踏一脚,表示愿做善人。它们都是根据佛经信佛升天,进入无量寿国之天,日月飞升,天佛放大光明,以香花伎乐相迎之句命名。桥中有云龙盘旋雕刻。

 

http://img1.yododo.com.cn/files/photo/2014-12-04/014A14082E7A2536FF8080814A117190.jpg

 

穿过天王殿就是惠山寺二山门山门后有另一个石砌方池,无锡最古老的宋代金莲石桥铺于面前,桥下水池种植金莲。花似莲而小如水仙,色黄而香,是睡莲科植物。金莲池和金莲桥的名字就由此而来。

 

http://img0.yododo.com.cn/files/photo/2014-12-04/014A127E5974095DFF8080814A117190.jpg

 

金莲桥三孔,由12块石梁分三排架成,刻着四个鱼首和四个螭首。

 

http://img2.yododo.com.cn/files/photo/2014-12-04/014A14075E222518FF8080814A117190.jpg

 

桥面两侧华版上,雕刻着宋代典型的牡丹花叶和男女儿童图案。两侧石栏杆,由莲花望柱和透空石栏板组成,整个石桥造型优美,雕饰华丽。

 

http://img0.yododo.com.cn/files/photo/2014-12-04/014A127E0C4E0958FF8080814A117190.jpg

 

金莲桥上镌有懋德堂李府一款。宋靖康年间,惠山寺由宋钦宗赐给爱国抗金将领李纲为功德院

 

http://img2.yododo.com.cn/files/photo/2014-12-04/014A127E3F0C095BFF8080814A117190.jpg

 

在金莲桥西是一座风格独特的重檐歇山御碑亭,亭中树乾隆皇帝御碑。御碑高三米多,宽一米余,碑帽和三层石座均雕刻着精致的云龙花纹。御碑亭匾额乃舒同于1982年亲题。

 

http://img2.yododo.com.cn/files/photo/2014-12-04/014A139275CE11D9FF8080814A1225B1.jpg

 

清朝乾隆六次下江南都到无锡,每次都为惠山寺题写诗章。地方官将其中第四次写的惠山景物诗刻在碑上,成为清代文物。

 

http://img0.yododo.com.cn/files/photo/2014-12-04/014A13921B3411CAFF8080814A1225B1.jpg

 

正面为乾隆辛未年作:

寄畅园中眺翠螺,入云抚树湿多罗。了知到处佛无住,信是名山僧占多。

暗窦明亭相掩映,天花涧草自婆娑。閡梨公案休拈旧,十六春秋一刹那。

 

http://img3.yododo.com.cn/files/photo/2014-12-05/014A183F7B14062FFF8080814A174B6D.jpg

 

背面为乾隆丁丑年作:

九陇重寻惠山寺,梁溪遐忆大同年。可知色相非常住,惟有林泉镇自然。

所喜青春方入画,底劳白足试参禅。听松庵静竹炉洁,便与烹云池汲圆。两侧还刻有乾隆壬午年和乾隆庚子年所写的诗两首,均用第一首诗的原韵。

 

http://img0.yododo.com.cn/files/photo/2014-12-05/014A1788E83700BDFF8080814A174B6D.jpg

 

从桥旁绕行到庭院中央,明洪武银杏枝叶参天,秋天来赏银杏最好,金黄的树叶铺了一地。

 

http://img3.yododo.com.cn/files/photo/2014-12-04/014A127BB8970923FF8080814A117190.jpg

 

进二山门,古银杏树下有座六角小亭,亭中横卧一石,名听松石床,长1.99米,宽0.87米,高0.56米,它是驰名全国的江南奇石之一。

 

http://img1.yododo.com.cn/files/photo/2014-12-04/014A127B9ADD091FFF8080814A117190.jpg

 

听松石床原是两棵六朝古松下的一块天然大石,石质坚润,呈暗紫色,石面平坦,翘起一端若枕,宛如卧榻,在石上坐卧,可静听松涛

 

http://img2.yododo.com.cn/files/photo/2014-12-04/014A127BA7E50921FF8080814A117190.jpg

 

唐高宗时著名书法家李阳冰应无锡县丞公孙罗之邀请同游惠山,特地篆写听松 两字刻于石床枕端,以示纪念,听松石床便由此而得名。虽经1200多年风雨,字迹依然清晰可见。床边原有两棵古松,毁于元末。

 

http://img2.yododo.com.cn/files/photo/2014-12-04/014A127B7AB5091DFF8080814A117190.jpg

 

唐末诗人皮日休在这里谛听松涛后诗曰:千叶莲花旧有香,半山金刹照方塘。殿前日暮高风起,松子声声打石床。字里行间渗透出古刹黄昏的宁静淡雅。

 

http://img2.yododo.com.cn/files/photo/2014-12-04/014A1392AEFC11E2FF8080814A1225B1.jpg

 

清道光年间筑六角亭保护,并刻碑记之。现亭为1886年重建,并围以木栅。“听松亭”匾为冯其庸书。

 

http://img3.yododo.com.cn/files/photo/2014-12-05/014A183F9D950631FF8080814A174B6D.jpg

 

民间传说,听松石床又名偃人石,人不论高矮,偃卧到石上,石床会随人的高矮而伸长缩短,总是变得和睡着的人一样长。后来有个孕妇睡在石上,既有大人,又有胎儿,石床无所适从,难施仙术,从此失效了。传说金兀术岳飞打得大败而逃,误以为这里可以听,便躺在石床上暂憩,忽然风声飒飒,松涛滚滚,犹如万马奔腾,金兀术以为岳家军追到,惊恐万分,滚下石床逃命去了。由于用力过猛,石床边上竟被他揿出一个手掌印,抓了几条指甲痕。解放前,无锡民间音乐家瞎子阿炳,曾在此谱下《听松》乐曲,旋律明朗,音调雄健,深受人们喜爱。

 

http://img2.yododo.com.cn/files/photo/2014-12-04/014A127B0398090FFF8080814A117190.jpg

 

听松石床前的古树为银杏,相传为明代洪武初年(1368年)惠山寺僧人普真(字性海)所植,已经历了600多年风霜。据说当时共种有18 棵,象征佛门18罗汉,现仅存这一棵。

 

http://img3.yododo.com.cn/files/photo/2014-12-05/014A1788DC6300BCFF8080814A174B6D.jpg

 

此树高21 米,直径1.91米,为雄性银杏,只开花不结果。离地6米的树洞中寄生一株薛荔,也有200多年树龄了,却结出了圆圆的果实。但在1982年,这棵雄性古银杏,居然也结出了7粒白果。

 

http://img3.yododo.com.cn/files/photo/2014-12-05/014A1789011600BEFF8080814A174B6D.jpg

 

古银杏旁的石壁中,嵌有頫察仰观”4个篆字,是清代无锡书法家邵涵初所写。意思是说人们在此可以俯察古树之茂盛,仰观锡惠之秀色

 

http://img1.yododo.com.cn/files/photo/2014-12-05/014A183F8DBD0630FF8080814A174B6D.jpg

 

庭院的一侧还有新建的钟亭,内置仿唐铜钟。铜钟造型古朴大方。钟重6吨,高2.6米,口径1.7米,壁厚10厘米。精选黄铜良冶,辅以锡、锌及稀土元素,加注金、银等贵金属,用传统泥范工艺和成熟的现代铸钟技术制造而成。福音清越,声跃群籁,弘显惠山古寺唐宋余韵。钟面镌刻三段铭文,其一为唐代陆羽的惠山寺记,其二为明代卲宝的钟铭,其三是锡惠名胜区专为惠山寺修复撰写的钟铭。

 

http://img3.yododo.com.cn/files/photo/2014-12-04/014A127BDB080928FF8080814A117190.jpg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