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百家词墨宝堂主
百家词墨宝堂主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12,418
  • 关注人气:578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江南秋影(一四五)铁华秀岩第三泉

(2014-10-23 09:19:41)
标签:

江南秋影

苏州

虎丘

第三泉

冷香阁

分类: 旅痕散记

江南秋影(一四五)铁华秀岩第三泉

http://img0.yododo.com.cn/files/photo/2014-08-20/0147F0F0480807AAFF80808147EF9023.jpg

 

陆羽遨游品率先,随称天下第三泉。

清淳犹使骚人醉,饮罢飘然胜作仙。----吴浪风

 

http://img0.yododo.com.cn/files/photo/2014-08-15/0147D6FD96660504FF80808147D5D01D.jpg

http://img1.yododo.com.cn/files/photo/2014-10-21/014930AB31E80678FF808081492F8C66.jpg

 

沿着剑池上行,穿过一个门楣上刻着入解脱门的红色门洞,不远处可见一个六角形亭阁,名曰可中亭”。

 

http://img2.yododo.com.cn/files/photo/2014-10-23/01493A7CB63E01DFFF8080814939D964.jpg 

 

亭中有两幅楹联:

顽石听经,禅心默契;名山埋剑,胜迹长留。

梁代溯灵踪,有情应感沧桑,几辈复登山,来挹清泉洗眼;

吴宫征美实,无恙尚留花草,何人能说法,且看顽石点头。

 

http://img3.yododo.com.cn/files/photo/2014-08-15/0147D6FD81DE0503FF80808147D5D01D.jpg

 

传说生公在石上讲经,宋文帝在这里聚僧施食,但是已过了中午,当时佛法戒律过了中午就不能吃饭了,所以僧人左右为难,这时文帝说,现在正好是中午,没有过时辰,大家请吃,于是众僧吃了起来。可中也就是正好日中的意思。后人建此可中亭纪念之。

 

http://img0.yododo.com.cn/files/photo/2014-10-21/014930AB24D40676FF808081492F8C66.jpg

 

在横跨剑池东西峭壁顶端折西有单拱石桥一座,桥面由大青石板铺就,高悬剑池上方十数米处。桥上有两个直径三十多厘米并列的圆孔,可以用吊桶向下提水,是虎丘著名的历史景观,俗称“双吊桶”

 

http://img3.yododo.com.cn/files/photo/2014-08-20/0147F0F0750D07ADFF80808147EF9023.jpg

 

双井桥建于南宋,据说,这是一位叫陈敷文的见云岩禅寺僧人下山挑水十分辛苦,遂捐资在桥上凿井(比站在桥边提水要安全得多)。至于设计成双井,估计是出于省力的考虑。两只吊桶一上一下(可能还有辘轳之类设施),从剑池里打水。

 

http://img0.yododo.com.cn/files/photo/2014-10-16/0149165714D1032FFF8080814915CC84.jpg

 

相传西施曾在此以池水为镜梳妆打扮,并有夫差陪同,故又称夫妻井鸳鸯井

 

http://img3.yododo.com.cn/files/photo/2014-08-15/0147D6FDF12B0508FF80808147D5D01D.jpg

 

现在井口用钢筋隔成十字形,以防游人不慎失足,自井口向下望去,池水深幽,目眩神恍,更觉它的陡峭而惊心动魄。

 

http://img0.yododo.com.cn/files/photo/2014-08-20/0147F0F0A23607B1FF80808147EF9023.jpg

 

双井桥向西,沿着石阶而上就是著名的天下第三泉。

苏州有几处名泉,多在姑苏城阊门外西北的虎丘。虎丘是苏州最古老的名胜之一,它岩秀壑幽、曲涧潺援,池泉清冷,修篁掩映,路若绝而复通,石将颓而又缀,景色十分秀丽,名泉就处在这一静幽秀美的环境里。

 

http://img0.yododo.com.cn/files/photo/2014-08-20/0147F0F0920E07B0FF80808147EF9023.jpg

 

据《蘇州府志》记载,茶圣陆羽晚年,在德宗贞元中(约於贞元九年至十七、八年间)曾长期寓居蘇州虎丘。一边继续著书,一边研究茶学、研究水质对饮茶的影响。他发现虎丘山泉水质甘洌,味甜质厚,遂即在虎丘山上挖筑一石井,称为陆羽井,又称陆羽泉,并将其评为天下第五泉

 

http://img2.yododo.com.cn/files/photo/2014-08-20/0147F0F14E9A07B8FF80808147EF9023.jpg

 

据传,这个消息传到了唐德宗李适耳里,立刻下诏召陆羽进宫,要他煮茶。皇帝喝後大加赞赏,於是封其为茶神

 

http://img1.yododo.com.cn/files/photo/2014-10-21/01493016D9E003F3FF808081492EDB47.jpg

 

陆羽还用虎丘剑池和陆羽井的水栽培苏州散茶,总结出一整套适宜蘇州地理环境的种茶、育茶、采茶、煎茶的方法,并大力倡导发展茶业茶事。

 

http://img0.yododo.com.cn/files/photo/2014-10-21/014930AB5A47067DFF808081492F8C66.jpg

 

当时吴地人们饮茶已成为习惯,种茶成为百姓的一项职业。陆羽在清泉畔,一边研究栽茶技艺和品泉心得,一边著作中国茶文化代表作《茶经》。

 

http://img2.yododo.com.cn/files/photo/2014-08-20/0147F0F0CF8807B5FF80808147EF9023.jpg

 

因虎丘泉水质清甘味美,在继陆羽之後,又被唐代另一品泉家刑部侍郎刘伯刍评为天下第三泉 (第一泉在镇江、第二泉在无锡、第四泉在丹阳、第五泉在扬州)。

于是虎丘石井泉就以天下第三泉名传于世。

 

http://img1.yododo.com.cn/files/photo/2014-10-21/01493016E9A203F4FF808081492EDB47.jpg

 

陆羽井又名观音泉,泉眼现为一口石井,井口约3米多见方,四周围以石壁,水流终年不断。泉水清亮透明,略有甜味,现在冷香阁已辟为茶室,为饮茶品泉最佳处。

 

http://img3.yododo.com.cn/files/photo/2014-10-21/014930AC3C17068FFF808081492F8C66.jpg

 

用陆羽井的泉水,沏上太湖名茶碧螺春,香郁沁人,味醇色鲜,一口饮毕,余香无穷。中外游人前往品茗者,一年四季不绝,就连茶室附近的树荫下、岩石边也常常置桌椅、放茶杯,品饮者满座。

 

http://img2.yododo.com.cn/files/photo/2014-08-20/0147F0F12ABF07B7FF80808147EF9023.jpg

 

第三泉是一丈多见方的池,嵌在石岩之间。宋绍熙年间,郡守沈揆在泉上跨水建三泉亭,后毁。明正德年间,长洲知县高第构筑“品泉”、“汲清”两小亭。王鏊曾为此作《虎丘第三泉记》,刻碑置品泉亭中。后又毁。

 

http://img2.yododo.com.cn/files/photo/2014-08-20/0147F0F0B7CA07B2FF80808147EF9023.jpg

 

明万历年间,申时行之子申用懋再建三泉亭,陈继儒作《三泉亭》记。以慰其灵。咸丰年间,三泉亭毁于太平军。现在的方形小亭为民国十四年(1925),申氏后人申振刚重建。

 

http://img2.yododo.com.cn/files/photo/2014-08-20/0147F0F0FEE407B6FF80808147EF9023.jpg

 

陆羽井四周石壁陡峭如削,浑然天成,被苏东坡赞为“铁华秀岩壁”。后人遂称其为“铁华岩”。 清代沈阳的范承勲,将这三个大宇书写得粗扩而又豪放,刻于壁上,其侧还有芝南书“第三泉”。

明代王叔承曾赋诗赞道:“陡崖垂碧湫,古苔铁花冷,中横线天,倒挂浮图影。”

 

http://img0.yododo.com.cn/files/photo/2014-10-21/01493016FB1D03F5FF808081492EDB47.jpg

 

明代王鏊曾赋诗:

翠壑无声滑碧鲜,品题谁许惠山先,沉埋断础颓垣里,搜剔松根石罅边。

云乳一林沆瀣分,天光千丈落虚圆。闲来弃置行多恻,好谢东山悟道泉。

 

http://img0.yododo.com.cn/files/photo/2014-10-21/01493016A75103F1FF808081492EDB47.jpg

安世灵詠同至此 子夏安期 杨修苏宝元  庚辰上春

 

原来泉井上有汲水的石辘轳,后毁井亦湮塞。南宋绍兴三年(1133年),僧如璧出资请人淘去井中泥石疏浚。明正德年间,长洲知县重修泉井,大学士王鏊作《复第三泉井记》。清代又两次重修。1

 

http://img1.yododo.com.cn/files/photo/2014-10-21/01493016B6F103F2FF808081492EDB47.jpg

淳祐辛亥春分  四明程振父  天台赵必巽  方甫  眉山苏囦  同以东饷檄委在吴  值暇  载酒来游此山  甫弟来侍

 

1955年,园林管理处对第三泉进行疏浚。在抽干池水清淤后发现四周石壁围成的这个深涧没有人工开掘的痕迹,全系自然天成。但泉底却有一口青砖砌成的井。深2米。砖形狭长,同六朝砖相似。

 

http://img2.yododo.com.cn/files/photo/2014-10-21/014930170BCA03F6FF808081492EDB47.jpg

鱼肠削切铁华岩,岂料深藏碧落间。不畏阴风生涧壑,欣迎冰雪展清妍----吴浪风

 

可见隋唐以前,可能就有此泉了。井旁有一个高约2米,阔约1米,人工开凿的石通道。通道口中叠满了能通过水的乱石,处于高位的第三泉通过石道注入剑池。对于虎丘山的水系来说,这里称得上是源头。

 

http://img0.yododo.com.cn/files/photo/2014-08-20/0147F0F363CF07CDFF80808147EF9023.jpg

http://img3.yododo.com.cn/files/photo/2014-10-22/014935932C253CC8FF8080814934019B.jpg

 

第三泉的左边有一黑色门洞、白色围墙的院子,黑色门洞上砖雕刻了冷香阁三字。

 

http://img2.yododo.com.cn/files/photo/2014-10-21/014930ABDB830683FF808081492F8C66.jpg

 

冷 香 阁

云岩佳处自修真,悟出菩提道法深。佛指化城如画出,犹闻香雪证禅心。----吴浪风

 

http://img2.yododo.com.cn/files/photo/2014-08-22/0147FBE16AB40B5FFF80808147FA8EC1.jpg

 

进院门可见一幢二层小楼,这便是冷香阁。冷香即指梅花。始建于1918年,为赏梅品茗的佳处。

 

http://img0.yododo.com.cn/files/photo/2014-10-21/014930ABE5100685FF808081492F8C66.jpg

 

冷香阁东院粉墙外壁,嵌有两尺半见方的三个篆体大字冷香阁,为冷香阁建造当年,年仅15岁的华阳少年书法家洪衡孙所书。

 

http://img3.yododo.com.cn/files/photo/2014-10-26/01494AD5D7D21381FF8080814949CCA7.jpg

 

月洞门上有今已九十五岁的上海周退密老先生所书的门额“吹香嚼蕊”。

现代作家、盆景专家周瘦鹃有诗云:

万树梅花锦作堆,皑皑一白满山隈。几时修得山中住,朝夕吹香嚼蕊来。

 

 

http://img1.yododo.com.cn/files/photo/2014-10-26/01494AD9E69C145FFF8080814949CCA7.jpg

  

入得此门洞,就是虎丘唯一的茶室“冷香阁”。此处环境幽雅,四季诱人,那是春天踏青赏梅、秋日赏桂观景、平时雅聚品茗休闲的好去处。

 

http://img1.yododo.com.cn/files/photo/2014-10-21/014930AC61DB0692FF808081492F8C66.jpg

 

而冷香阁的文化氛围和意蕴气息,则是人们养心怡情的好地方。

 

http://img2.yododo.com.cn/files/photo/2014-10-16/01491645198602D1FF8080814915CC84.jpg

 

1918年元宵节,吴江同里名士金松岑带了两个儿子骑驴踏雪,到虎丘探梅,因看不到一棵梅树而感叹不已。后与文化名人联合发起捐款集资,兴建了冷香阁。

 

http://img3.yododo.com.cn/files/photo/2014-10-22/014935933A9D3CC9FF8080814934019B.jpg

 

冷香阁为木结构建筑,楼高两层,。阁之上下都是五楹,东、西、南三面环以廊,高爽幽静,别绕清趣。

 

http://img1.yododo.com.cn/files/photo/2014-10-26/01494ADA089B146BFF8080814949CCA7.jpg

 

楼下为大厅,内置琴案、棋案、书案、茶案,正中高挂巡桅索峭牌匾,两侧楹联:

潭水光中塔影;梅花香里钟声。

 

http://img1.yododo.com.cn/files/photo/2014-10-22/01493593599B3CCAFF8080814934019B.jpg

 

壁上悬挂名家字画,博古架中陈列有旧书、奇石、古玩及杂器,文房四宝、书斋清供,一应俱全,古色古香。置身其中,仿佛梦回魏晋唐宋。

 

 

 

http://img3.yododo.com.cn/files/photo/2014-10-26/01494A5260AA086FFF8080814949CCA7.jpg

 

http://img3.yododo.com.cn/files/photo/2014-10-26/01494ADA131A146FFF8080814949CCA7.jpg

 

二楼是茶室,是品茶观景的最佳埸所。

 

 

http://img3.yododo.com.cn/files/photo/2014-10-26/01494A56BE5E08DCFF8080814949CCA7.jpg

 

榛莽一丸泥,赖名士题碑,英雄葬剑;

梅花三百树,在远山环抱,高阁凭陵。

 

http://img2.yododo.com.cn/files/photo/2014-10-26/01494ADCC56E14BDFF8080814949CCA7.jpg

 

冷香阁西侧有古樟相伴,南望苍翠山林,庭院里植梅三百株,每逢仲春,红苞绿萼,疏影暗香。

 

http://img0.yododo.com.cn/files/photo/2014-08-15/0147D6FDD84C0507FF80808147D5D01D.jpg

 

右转登上山顶,虎丘塔近在咫尺。左边有楼阁高踞山顶,取“西山爽气,日夕西来”之意境,名致爽阁,曾多次于此举行虎丘曲会(戏友相聚,听、唱昆曲)。

 

http://img0.yododo.com.cn/files/photo/2014-08-20/0147F0F1AC3207BCFF80808147EF9023.jpg

 

此地旧名小五台,即海涌峰,为虎丘山上之绝顶。阁为四面明窗,回廊环绕。

 

http://img2.yododo.com.cn/files/photo/2014-08-20/0147F0F26B4607C3FF80808147EF9023.jpg

 

阁外平台旷朗,微风扑面,在此远眺群山,胸襟舒畅,景色秀丽,特别是西南的狮子山,酷似一只蹲伏回望虎丘的雄狮,构成著名狮子回首望虎丘景观。

 

http://img1.yododo.com.cn/files/photo/2014-10-21/014930AC61DB0692FF808081492F8C66.jpg

 

阁内陈设明式家具,阁中有一块于右任书写的虎伏两字的牌匾。特别一提的是致爽阁的窗户设计,阁四周全是可以打开的明窗,只要打开所有的窗户,楼阁马上就变成一个四面通透的亭子。

致爽阁这里也有很多故事:

 

http://img2.yododo.com.cn/files/photo/2014-08-15/0147D6FDC5EA0506FF80808147D5D01D.jpg

 

在清朝本来就有佛殿一座,毁于太平天国时期,虎丘塔外面的木结构也同时毁于那场红羊之劫。二十年代初,狗肉将军张宗昌曾独自出钱三千元,恢复虎丘胜迹,然而那幢佛殿并没有得到修复,只是作了一下清理。

 

http://img0.yododo.com.cn/files/photo/2014-10-16/0149165707C7032EFF8080814915CC84.jpg

 

1930年初,邑人陈夔一、费仲深、刘正康、顾世绶等决定集资在这里建一个高阁,既能掩全山之胜,吴中市廛又可以尽收眼底。这座楼阁因此踞海涌山峰顶,乃决定命名为海涌阁。楼阁于1932年正式落成,已是秋天,登楼后披襟当风,心胸为之一爽,大家觉得叫海涌阁过于呆板,缺乏诗意,一致同意命名为致爽阁了。

 

 

http://img3.yododo.com.cn/files/photo/2014-10-26/01494A4371810514FF8080814949BDA0.jpg

 

致爽阁到1932年接待了国民党元老、书法家的于右任,在致爽阁避暑,住了不少日子,对寺僧及众人说,这里应该叫虎伏阁为宜。大佬开言,大家不假思索哄然叫好,于髯翁就吮毫伸纸,题作虎伏阁。就这样,致爽阁又变成了虎伏阁。 

 

 

http://img2.yododo.com.cn/files/photo/2014-10-26/01494A4368940512FF8080814949BDA0.jpg

 

于右任的虎伏,也非一时兴起,自有他的道理,原来虎丘山顶就是传说中的阖闾葬后,白虎蹲伏其上的地方,这本来是当时的一个传言,暗示阖闾墓有白虎护佑,神灵护持,以防后世觊觎的。这个传言很成功,几千年来人们总是从剑池设想进入阖闾墓,而似乎忘了春秋大墓都是从山顶穿石深挖而建的,换句话说,阖闾墓的真正入口应该是在山顶。

 

http://img0.yododo.com.cn/files/photo/2014-10-16/01491656FB83032DFF8080814915CC84.jpg

 

自于右任这么一题,致爽阁也就因此变成了虎伏阁。从形态来讲,倒真可以看作像白虎一样蹲伏的是如今的楼阁,然而登临山顶那轩爽的心灵享受和诗意畅想却给新的命名隐藏了起来,说实话,虎伏阁在意境上看,与海涌阁不相上下,只不过是上级领导的一次率尔操觚即兴抒发,苏州得到的不过是于右任的笔劲苍健,气魄潇洒书法。

 

http://img1.yododo.com.cn/files/photo/2014-08-20/0147F0F2486307C2FF80808147EF9023.jpg

 

匾额是更张了,但不服气的不少。随着国政的更迭,于右任一度也是战犯名单中人,回到人民手中的虎丘,自然不能容忍一个战犯留下的痕迹,于是虎伏阁被搁起了,人们又想起了被废黜的致爽来,这一爽就爽到了现在,只有很少人知道还有于髯翁这一幕。

 

http://img0.yododo.com.cn/files/photo/2014-08-20/0147F0F2064407C0FF80808147EF9023.jpg

 

致 爽 阁

三千宝剑葬其中,聚敛寒光剑气雄。远古高丘来爽气,频催大地展东风。----吴浪风

 

http://img2.yododo.com.cn/files/photo/2014-10-26/01494A43555706C1FF8080814949CCA7.jpg

 

沿着巢云廊,穿洞门,可直面虎丘塔。

 

http://img2.yododo.com.cn/files/photo/2014-08-22/0147FB27ED080262FF80808147FA8EC1.jpg

http://img0.yododo.com.cn/files/photo/2014-10-26/01494A434D9D06BEFF8080814949CCA7.jpg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