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江南秋影(一四二)剑试痕秋断梁殿

(2014-10-14 13:41:01)
标签:

江南秋影

苏州

虎丘

断梁殿

试剑石

分类: 旅痕散记

江南秋影(一四二)剑试痕秋断梁殿

 

http://img3.yododo.com.cn/files/photo/2014-08-22/0147FB2854A7026DFF80808147FA8EC1.jpg


  虎丘的游览主要分为前山、千人石和山顶三个部分。现在我们看到的是前山,前山的景点有:海涌桥、断梁殿、憨憨泉、试剑石、枕石、贞娘墓等。 

 

http://img3.yododo.com.cn/files/photo/2014-08-15/0147D6666D6B0EC2FF80808147D3D295.jpg

 

虎丘景区方圆230亩,最高海拔仅34米。然而,“山不在高,有仙则名”,这里大大小小有50多个景点。
  虎丘的游览主要分为前山、千人石和山顶三个部分。现在我们看到的是前山,前山的景点有:海涌桥、断梁殿、憨憨泉、试剑石、枕石、贞娘墓等。 

虎丘山上建寺是在东晋时,司徒王珣和司空王珉兄弟献出自家的别墅改建成“虎丘山寺”,到宋代改为“云岩禅寺”。后康熙又御笔“虎阜禅寺”。虎丘寺的建寺风格与众不同,一般是山里藏寺,虎丘寺却是寺里藏山。

虎丘山寺的山门也是三门格局,左右门额分别题为“山清”、“水秀”,前有古井两口,名双泉。内悬“虎阜禅寺”匾,是当年康熙游虎丘时的留下的御笔。

 

http://img0.yododo.com.cn/files/photo/2014-08-22/0147FB2870000270FF80808147FA8EC1.jpg


  经过虎丘入口处,就来到了海涌桥。海涌桥是一座用花岗石材料建成的仿古式石拱桥。这座桥是1956年凿通虎丘环山河(也称环山溪)时所建,桥的石栏杆上雕刻有形态各异的小石狮十二只,很有地方特色。

 

http://img1.yododo.com.cn/files/photo/2014-08-15/0147D66653AC0EC1FF80808147D3D295.jpg

 

站在桥上向前看,可以有两个发现:第一个发现是山藏寺里。古人用诗来形容这个特点:"塔从林外出,山向寺中藏""平生只见山里寺,今日来看寺里山""老僧只恐山移去,日落先叫锁寺门"。第二个发现是 "丘如蹲虎"。需要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才能体会到这个特点。

 

http://img2.yododo.com.cn/files/photo/2014-08-15/0147D66684000EC3FF80808147D3D295.jpg

 

山门就像老虎的头颅,山门是虎头,洞门像老虎的嘴巴,门口的两口古井是双眼,八字护墙是双耳,照壁是嘴唇,两旁的树木像老虎的胡须,门前的露台是老虎的舌头,环山河水是老虎的口水,断梁殿是咽喉,山是虎身,树是虎毛,山丘像老虎的脊梁,塔就是虎尾巴。据说,早在元代就有这样十分形象的比喻了。 

 

过海涌桥就是二山门,也就是断梁殿。此殿初建于唐,重建于元,明嘉靖年间重修。

断梁殿面阔三开间,进深两开间,单檐歇山顶,结构特殊。因为这座殿门的正梁不是用一根整木,而是分两段接合,中间有明显的拼缝,所以称为断梁殿,或称为双梁殿,建于元代至正四年(1344年)。 

 

http://img1.yododo.com.cn/files/photo/2014-08-15/0147D66789D60ECBFF80808147D3D295.jpg

 

据苏州民间传说,元代的时候,皇帝下了一道圣旨,要苏州地方官吏限期在虎丘建造一座殿门。当各项工作准备就绪而打算上正梁时,工匠们突然发现,原本作为正梁的大木料被当作顶梁柱而一锯成两截。由于限期已经临近,无法再另外寻找正梁的木料,老工匠"赛鲁班"想方设法建造了这座断梁殿,总算按期竣工。 

 

http://img1.yododo.com.cn/files/photo/2014-08-15/0147D6673D200EC9FF80808147D3D295.jpg

 

当然,这只是一则民间故事,经不起推敲和考证。因为,仅仅在苏州地区,元代建造的断梁殿就有两处:一处是虎丘二山门,另一处是东山轩辕宫(重建于元代至元四年,即1338年)。也就是说,不可能两处建筑工地的工匠,都把正梁锯错了。仔细分析起来,在这座断梁殿的建筑手法上,采用了菩萨顶、棋盘格、琵琶吊、斗拱等工艺,起到了顶力和吊力的作用,分担了屋顶对大梁的压力。虽然是对接的两段栋梁,但仍然十分坚固。这座殿门,反映了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和高超技艺。 

 

http://img2.yododo.com.cn/files/photo/2014-08-15/0147D66693A80EC4FF80808147D3D295.jpg

 

门两侧对联塔影在波山光接屋,画船人语晓市花声。描述了虎丘历史上的盛况,房屋鳞次栉比,画船来来往往,话语声、卖花的叫声组成了一幅繁华的市井图。

 

http://img1.yododo.com.cn/files/photo/2014-08-15/0147D66717440EC8FF80808147D3D295.jpg

 

断梁殿上朝南悬挂着"大吴胜壤"的巨幅匾额,为南朝太学博士顾野王书,现落款是光绪三年(1877年)三月二日曾寿重立。苏州在历史上曾经有吴县、吴郡、吴州等称谓,曾经是春秋时期吴国的发祥地,是三国时代孙吴政权的根据地,是五代十国时吴越王钱鏐所设的中吴府的府治所在地。

 

http://img1.yododo.com.cn/files/photo/2014-08-15/0147D6669EA10EC5FF80808147D3D295.jpg

 

一般来讲,吴地就是指苏州一带。"大吴胜壤",画龙点睛地表述了虎丘在苏州诸多旅游景点中的重要地位。 

 

http://img3.yododo.com.cn/files/photo/2014-08-15/0147D667660A0ECAFF80808147D3D295.jpg

 

断梁殿上朝北悬挂着"含真藏古"的巨幅匾额,是现代著名学者梁漱溟的手笔。这四个字出自顾恺之一千六百多年前的《虎丘序略》,暗示着虎丘有真山真水真人真事,都有据可查。虎丘还有古墓古泉古寺古塔,仍有迹可寻。 

 

http://img0.yododo.com.cn/files/photo/2014-08-15/0147D666C76E0EC6FF80808147D3D295.jpg

 

二山门里,原来有两尊金刚力士的塑像,现只留有元代和明代的青石碑刻四座,记载着虎丘的历史,轻敲碑石,咚咚作响,所以也称为响碑,有一定的历史价值。 

 

http://img0.yododo.com.cn/files/photo/2014-08-15/0147D666F0330EC7FF80808147D3D295.jpg

 

虎丘是苏州著名的名胜古迹,在虎丘理应保存有许多原汁原味的建筑。但实际上,除了虎丘塔外,就是这座维修过多次的断梁殿可称原物,其余建筑均不到百年。这是为什么呢?按照传统的中国人的理念,世间万物五行,即水、金、木、火、土构成,因而中国建筑也基于天生五材,民并用之,废一不可的观念,千百年来,始终将砖木结构作为中国建筑的唯一形式,将石材拒之门外。加上中国人视建筑如被服舆马,时得而更换之,未尝患原物之久暂,无使其永不残破之野心,这两点决定了中国建筑容易被毁,不易保存。因而,我们只能说,该建筑始建于什么年代,而不能说就是那个年代。

 

http://img3.yododo.com.cn/files/photo/2014-08-15/0147D667B3830ECDFF80808147D3D295.jpg

 

过了二山门,沿着山路拾级而上,可以看到路的西侧有一块圆卵形的石碣,刻有北宋吕升卿所书的憨憨泉。石碣前存一眼古井,古井四周是用花岗石砌成的栏杆。相传,梁代僧人憨憨法师,是庙里的挑水和尚。有一次,他挑水经过这里时,不小心摔了一跤,眼睛就看不见了。他虽然眼睛瞎了,但耳朵灵,心眼好。这时,他似乎听到了地下有流水声、摇橹声、讲话声。似乎有人在讲:"这座虎丘山,原来叫海涌山,山上的泉眼可以直通大海。"

 

http://img2.yododo.com.cn/files/photo/2014-08-22/0147FB2E616702D4FF80808147FA8EC1.jpg

 

憨憨听到以后,就在这里挖土寻找泉眼。村民见他瞎折腾,就笑他傻,戏言道;"如果能挖出泉水,我就变一只大青蛙守在这里。"话音刚落,地下就冒出了一股清泉,喷到憨憨法师的脸上,顿时感到一阵阴凉,双眼又重见光明。这时,憨憨法师发现那位农夫果然变成了一只青蛙,久久地守在古井旁。

 

http://img0.yododo.com.cn/files/photo/2014-08-15/0147D667DDD80ECEFF80808147D3D295.jpg

 

清代学者洪钧高中状元后衣锦还乡,同几位好友从阊门坐船到虎丘游览,途中结识了赛金花(当时名叫傅彩云,后来曾改名曹梦兰)。洪钧等人上山游览时,看到一位僧人抱了一只瓦瓮下山汲水。洪钧感到很奇怪,就说:古书上说虎丘有憨憨泉,为什么不汲泉水,而要汲河水?僧人回答说,憨憨泉早已湮没,不知在何处。洪钧等人就在附近寻找。赛金花见到附近低洼处有青苔,叫人扒开大石板,果然有一股清泉泪泪而出。

 

http://img2.yododo.com.cn/files/photo/2014-08-15/0147D66808A40ECFFF80808147D3D295.jpg

 

就这样,憨憨泉又重见天日。为了纪念这件事情,洪钧和几位好友捐了一些钱,重修了憨憨泉,并在井边盖了几间小屋。憨憨泉边上的拥翠山庄有抱瓮轩,可以印证。拥翠山庄东部墙壁上还嵌有碑刻,记载着重新发现憨憨泉的大致经过。 

千百年来,憨憨泉水沏虎丘白云茶一直是虎丘寺僧侍奉贵宾的佳品。

 

http://img3.yododo.com.cn/files/photo/2014-08-15/0147D6682D4D0ED0FF80808147D3D295.jpg

 

上山石阶的东侧,有一块从中间裂开的褐色椭圆大石块,断面笔直光滑,旁边的一块石碣上刻着北宋吕升卿书的"试剑石"三字,另一块石碣上刻有元代顾瑛的诗句:剑试一痕秋,崖倾水流断。如何百年后,不斩赵高头。 

这首诗的前两句,是描写试剑时的情景:银光一闪,顽石崩裂,山摇地动,威力无比。后两句,是对时政发表感慨:忠奸不明,是非不分,纵有宝剑,无力回天。

这首诗引出了两个故事:相传两千五百年前,吴王阖闾为了争天下,召吴国铸剑高手干将、莫邪采五山之精华、六合之精英,在苏州相门外开炉生火,治炼三月,始终不能达到炉火纯青的程度。莫邪奋勇纵身火中,炉中金铁销熔,终于铸成了一对雌雄双剑。

吴王阖闾得到了干将所献的雌雄宝剑后,挥剑试刃,将大石一劈为二。

 

http://img3.yododo.com.cn/files/photo/2014-10-14/01490D45E4F51157FF808081490B7FCB.jpg

 

第二个故事是秦始皇东巡至虎丘,求吴王宝剑,一只老虎当坟而踞。秦始皇用剑斩虎,未中虎身却误砍石块,留下此痕。从这首诗的内容来看,似乎是针对秦王试剑的传说而作。

事实上,这块剑试石是典型的火山喷发后的凝灰岩,久经风化,沿着裂隙形成一条裂缝,酷似刀削剑劈。 

但人们仍然热衷于用剑劈开的传说,吴王也乐得人们这样说。因为,在战事频频的春秋战国年代,吴国有如此锋利之宝剑,无疑是吴国强大的见证,慑于吴国的坚兵利器,小国不战自降。所以,这块试剑石说不定就是当年政治骗局的见证。

 

http://img2.yododo.com.cn/files/photo/2014-08-15/0147D66878480ED2FF80808147D3D295.jpg

 

试剑石以北的山路一侧,有一块圆卵形大石块,形状象一个大枕头。相传晋代高僧竺道生(人称生公),倚此石看经,困了就用这块石头当作枕头休息。因此,人们称这块石头叫枕石。这块石头也称作为蜒蝣石,因为这块石头也像雨天的蜒蝣,阴雨天在石边上有水珠、水滴。 

戏说明代秀才唐伯虎在此休憩,并与祝枝山调侃,由枕石而眠想到夫妇共眠,再联想到生儿育女的游戏。因为和唐伯虎有关,因而又有人把三笑姻缘与枕石联系了起来,称二笑是唐伯虎在枕石上等秋香来时,见秋香来了,急急忙忙佯装看书,把书拿颠倒了,引出了秋香的第二笑。

 

http://img2.yododo.com.cn/files/photo/2014-08-15/0147D66852990ED1FF80808147D3D295.jpg

 

在枕头石旁有一桃形石块,上刻“石桃”二字。仙桃石高1.5米,宽1.7米。据说这仙桃乃是孙悟空所偷之“蟠桃”。游人来此总要摸一摸它,好沾上点仙气。

 

http://img3.yododo.com.cn/files/photo/2014-08-15/0147D668BB7A0ED4FF80808147D3D295.jpg

 

过枕头石,虎丘前山上山道路的尽头,路东有一古朴的亭子,筑在高出地面一米的台基上,亭中有一石碑,碑上有“古真娘墓”四字。

 

http://img0.yododo.com.cn/files/photo/2014-08-15/0147D668A28D0ED3FF80808147D3D295.jpg

 

真娘也称贞娘,本名为胡瑞珍,北方人。唐代安史之乱时,逃难来到苏州,无依无靠,被迫堕入青楼,卖艺不卖身。她善歌能诗,才貌出众,是当时苏州的一位绝色名妓。当时有一位青年书生王荫祥重金贿赠鸨母,欲留宿于真娘处,遭到拒绝

 

http://img0.yododo.com.cn/files/photo/2014-08-15/0147D668DC070ED6FF80808147D3D295.jpg

 

原来真娘早已许配,只是乱世拆散了她们的婚姻。王生不死心,竟出三千两银子送给老鸨,让他留在真娘房中。真娘无奈,悬梁自尽以死守身。王生大为震惊,后悔不已。哀痛之余,王生斥资在虎丘建墓,于墓上建亭纪念并立志终身不娶。当时的苏州刺史白居易为其写了墓志铭,因墓上遍栽花卉,号称花冢。唐代诗人刘禹锡、白居易、李绅等都曾为之题咏,遂与杭州西湖苏小小墓齐名。

唐代人诸诗中,以至德中举子谭彦良题一绝最为警世,令后人由是搁笔。诗曰:武丘山下冢累累,是处松楸尽可悲。何事世人偏重色,真娘墓上独题诗。古墓岁久渐废,几乎湮没。清乾隆十年(1745),海陵人陈鐄游虎丘,在东山庙后、太傅祠前的溷厕中访得残碑,寻得墓址,遂为重修,树新碑,覆小亭。民国初年又重加修葺。1956年,曾被列为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当时为一小亭,中有状似坟墓的大圆石,前立墓碑。1958年改为石柱木梁架卷棚歇山顶方亭,搬走圆石,移动墓碑,遂成现状。

 

http://img3.yododo.com.cn/files/photo/2014-08-15/0147D668EA020ED7FF80808147D3D295.jpg

 

现亭坐东朝西,建于山石上,西置条石栏凳,南、北与蹬道相接。东砌砖墙,嵌青石碑一大一小,均镌行楷古真娘墓。大碑高2.19米,宽0.63米,乾隆十年(1745)“海陵陈铁坡(即陈鐄)重建。小碑高0.78米,宽0.37米,康熙三十三年(1694)“新安心斋居士张潮山来氏重立。四根亭柱分前后镌两联。前一联为香草美人邻,百代艳名齐小小;茅亭花影宿,一泓清味问憨憨。后一联刻李祖年集《梦窗词》句:半丘残日孤云,寒食相思陌上路;西山横黛瞰碧,青门频返月中魂。亭西下方有无款草书摩崖石刻香魂

 

 http://img0.yododo.com.cn/files/photo/2014-10-14/01490D3DF2C01116FF808081490ACD80.jpg

 

真娘墓东有一六角形小亭,叫孙武亭。孙武,字长卿,齐国乐安人,原是齐国田氏后裔,后赐姓孙后人尊为孙武子。孙武逃避战乱来到吴国,经伍子胥引见晋见阖闾。阖闾令孙武小试兵法于后宫,孙武把宫女分为两队,并宣布了军令。操练中,宫女对命令不以为然,视练兵为游戏,经重申纪律后,两个队长依然嘻嘻哈哈笑个不听,孙武盛怒,喝令将两名队长斩首示众。在检阅台上的阖闾忙给两个队长讲情,孙武不许,仍将两人斩首。在操练兵阵,谁也不敢嘻哈了。

阖闾用孙武“西破强楚,北伐齐晋,显名诸侯”为吴王霸业立下不可磨灭的功勋。他的十三篇兵法,后世称为《孙子兵法》,现已在英、日、德、法、俄等国广为流传。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