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91年秋,西安音乐学院民乐系教师宁勇找到我,说他想伙同古乐专家余铸先生在台北学艺出版社出一册长安古乐阮曲,经联系,出版社要求用繁体字,手抄谱直接影印出版,希望我能担任曲谱撰写和文字工作,因此我得以结识西安古乐世家传人余铸先生。
余家久居西安,爷爷余应祥,为清代按察司师爷,即衙门机要秘书。他家在西安有两号生意,家道殷实。父亲余登瀛曾经为光绪四品带刀殿前护卫,光绪一十六年(1900)七月二十日,八国联军侵入北京,他随慈禧出逃西安,第二年慈禧回京,他便留在西安。余家祖、父二人酷爱古乐,尤其是父亲,笛子、打击乐、笙、箫、管都擅长,而且很注意整理保存古乐谱。民国二十四年,和父亲交情深厚的长安县白道峪教衍和尚认余铸为干儿子,并送给余家庙藏明洪武元年乐谱150余本和双云锣、坐鼓等乐器。可惜有近百本古乐谱焚毁于文化大革命,现在,他家中仍保存古曲一千余首,其中精品三百余首。
1992年,乐团团长司文虎在同我闲聊中,有想搞一台合唱晚会的打算。我谈了余铸先生的简况,他非常高兴,又同合唱队指挥冯长路等人商谈,大家一拍即合,让我找余先生,希望他能大力支援。但是,余先生不愿意贡献乐谱,我满怀的热情彷佛浇了一盆冷水,顿时从头冷到脚。
半个月后,由我撰写的《长安古乐阮曲二十首》出版,余铸先生很高兴。他又找到我,答应给我谱子,由我选取。我就传达了团里的意思,聘请他为音乐会长安古乐顾问,余先生愉快地答应了。
后来,我陆续从他那里得到《祥云登空》、《灞桥柳》、《遐方怨》、《苏幕遮》、《雨淋铃》等古曲十余首。我在为音乐会写串词的过程中,遍查资料,增加了历史知识,扩展了视野,了解了古代风俗民情,陶冶了性灵。
《苏幕遮》可以说是中国古代的“泼水节”,从北周到唐代,经历了一百多年;《雨淋铃》是唐玄宗躲避安史之乱,在马嵬坡缢死杨贵妃后,途经蜀中栈道驿站所作的怀念杨贵妃的筚篥曲,可是,原曲早已散佚。长安古乐这首同名曲是否是原作,但是从乐曲情绪,适合管子演奏的特点看来,很值得商榷;至于《内家娇》,清末时,王圆籙道士发现的敦煌密室里的唐人写本《云谣集杂曲子》里,有一首“御制林钟商内家娇”词,据专家考证是唐玄宗为杨贵妃所作的词,但是没有曲子,至于和长安古乐这首同名曲子有无关系,真是个值得研究的课题……以上这些,我均有文章发表,现将文章附后。
由于古乐乐曲大多舒缓雅致,显得沉闷拖沓,很需要一首欢乐明快的曲子作为音乐会的开场或者结束曲。由于我不认识那些工尺谱,只能麻烦余先生一首一首地唱给我听,记得整整一个下午,我才终于找到一首《普天乐》。
1992年5月,专题音乐会《长安古韵》终于同观众见面,古韵古风令人耳目一新。同年,在陕西省新剧目会演中获得二等奖。
2013-3-1
(图片搜自网络)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