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程(十六)看农村订婚,见陕西一“怪”


标签:
杂谈 |
分类: 忆夕追凉 |
那时候,如果恰好碰到农村逢集的日子,是领导最高兴的,往往会安排再加演午场以增加收入,而群众并不欢迎。因为当时外出演出,如果不带灶,每天每人会补助三毛钱,加演是不给额外补助的,大家当然不高兴了。还有,农村基本上是土台子,演员还可以,有房顶挡着太阳。观众就不行了,要在露天地呆着,正午的太阳又毒又辣,直晒得人流油,谁愿意顶着烈日遭罪呢?没有几个观众看,演员哪有情绪演出呀?但是,是领导说了算哪!
记着有一次大中午演出,我上台后,看见台下的土地被烈日暴晒的气浪蒸腾,强烈的阳光耀得人几乎睁不开眼,台子底下没有一个人,只是在舞台右侧远远的一堵土墙的窄窄的阴影下,有几个农民“蹲”了一溜…… 呵呵!现在想起来还是觉得好笑。男生们都知道白天看戏的人不会多,甚至没有人进来看,所以就不急于化妆,对男生来说化妆简单,也就二、三分钟完事。有一回就遇到这样的事情,临开演了,只进来一个人,没有办法,大家嚷嚷怂恿领导出面让那个人退票,然后宣布不演了。这可苦了那些女孩子,她们都提前一两个小时化妆,生怕自己不漂亮,这下可给了男孩子们取笑女生的机会了。
在农村演出,总能够见到有趣的事情,有一次终于让我见到了:那是在乾县演出,那里的乾州锅盔非常有名,但是,当时农村很困难,多年是见不到的。记得也是夏秋时节,一天中午,领导吩咐让自己解决午饭。当时的县城一条大街,饭馆也就一两家,而且很小。进到饭馆里,看到只有两三张桌子,有一张桌子已经被几个当地农民订好,桌子四边摆好四条长凳。桌子上放着四盘菜,都是当时农村饭馆里常见的那几样:一盘蒜苗炒粉条,粉条是黑乎乎的那一种,是红薯粉条吧;一盘是炒韭菜,一盘是炒豆芽,另一盘记不清了,好像是炒豆腐吧。在桌子旁的靠墙处,放着两个农村常见的长方形提篮,每个里面各摆放着两个雪白的大枣糕。过去,在陕西,这是逢年过节农村走亲戚必送的“礼”,小时候见母亲蒸过枣糕的,在农村,讲究要用磨麦的头茬白面蒸,又白又香。枣糕分三层做,层与层之间要放几粒大枣,大枣要漏出来一点才好,上面中间还要做个蹲伏的小动物,周围还要弄几条面做的小蛇之类作为装饰,蒸好以后,上面还要点上红点,好看。
当时那个场面,一看就像是农村在“定亲”过礼。小时候听母亲说过,父亲曾经代表姥爷家给舅舅的未婚女朋友家过礼,那是在解放前,除送蒸枣糕之外,还要送十几匹洋布的。可是,那个年代谁家都困难,定亲也就从简了。但是,送钱是必须的。在下乡前,我曾经到陕西眉县一个叫余冠营(音)的地方给他们排《收租院》,排练间隙,那些小女孩告诉我,谁谁是800元,谁谁是1000元,最高的1200元,我看那价格最高的在她们中是最漂亮的。但是,我在这里,没有见到男女双方,也没有看见送订婚礼金,送钱想来也就是这个水平了。
“哈!……”这时,饭馆里四边旁观的人全都忍不住放声大笑起来,我已经笑出了眼泪,捂住肚子,跑出了饭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