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避退休杀手
(2022-06-29 08:14:24)
标签:
情感文化时尚 |
分类: 杂谈 |
规避退休杀手
退休是老年人最难过的一道坎。这里所指的是公职人员、国企员工,因为一般私企职工、平头百姓,即使缴纳社保,千把块的退养金难以自养,五六十岁仍需要继续工作,压根没有退休的概念。
有一种说法,退休是老年人的第一杀手。因为几十年规律性节奏感的在职生活,形成了惯性。人一旦退休,脱离了固有轨道,过去周而复始的平衡被打破,生活便会出现“失重”的现象,觉得无所事事、难以适从。从而产生的寂寞、空虚、焦虑、忧郁等心理的或生理的症候,形成偏离常态的适应性心理障碍,具体表现为坐卧不安、行为重复,多疑偏见、易发脾气。呈现无力感、无用感和无助感,对于未来感到失望甚至绝望。这就是所谓的“退休综合症”,相关资料显示,我国有1/4的离退休人员,出现不同程度的“退休综合症”。严重者还会引发其它生理疾病,身体健康每况愈下,有的老年人简直觉得已经走到生命的尽头。
另有相当一部分父母,退休后的精力体力,悉数交付给儿孙。他们或是为子孙多攒财富,返聘兼职、超荷工作。或是为子女减负,带孙理家、接送孩子,沦为贴钱的保姆家政。他们退休后的工作强度不减反增,生活更紧张、工作更劳碌,很快耗尽余热。不少人因此累出了一身大病,花光积蓄不说,还要拖累子女照顾,本末倒置。对于孙辈,无论是抚养还是教育,都不是祖辈的义务。所谓一代人养一代人,带孙只是一个选项,力所能及即可。像日本这样高度发展的社会,鲜有祖辈带孙辈的现象。即使生活在一起,也要学会放手,祖辈只能处于辅助的位置。
还有一类“享受型的安乐死”者。特别是那些经济宽裕,无须为子孙操心的人,他们却进入一个误区:上半辈努力工作,拼命赚钱,就是为了下半辈尽情享受,大肆挥霍。在职时中规中矩,一旦退休,便像摘掉紧头箍的孙悟空,上蹿下跳,进行报复式消费。一切没吃过、没玩过、没游过的,都要尝试一下,白天打牌,晚上喝酒,隔三差五,还要上舞厅K室放松自己,猎艳勾女。或是无休止地游山玩水,不管短线长线、国内国外,一邀必成,大有一览天下、踏遍世界的气势。殊不知,凡事一个度,他们在肆意放纵,极力享受的同时,透支自己的生命,缩短自己的岁寿,也是一种名副其实的安乐死!
上述种种,都是病态的心理现象,和错误的生活方式,也是导致退休老人60到65岁年龄段,高死亡率的重要原因。要规避这段风险区,首先就是要调整心态、适应变化。衰老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退休也是不可避免的。这既是老年人应有的权利,也是老年人应尽的义务,老年人必须在心理上认识和接受这个事实。而且,退休后要消除“树老根枯”、“人老珠黄”的悲观思想和消极情绪,坚定美好的信念,将退休生活视为另一种绚丽人生的开始。另外,老年人千万不能把子孙扛在肩上,儿孙自有儿孙福,要相信社会在进步,子孙的生活绝对过得比我们好。
其次是善于学习、培养爱好。“活到老,学到老”,“老而好学,如秉烛之明”。一方面,学习促进大脑的运用,延缓智力的衰退,是避免痴呆症的有效途径;另一方面,老年人通过学习来更新知识,信息社会日新月异,老年人要避免变成孤家寡人,就要加强学习,跟上时代的步伐。比如新冠疫情期间,如果能够简单地使用微信,便不会出现入景区被禁,上医院受阻的尴尬。老年退休后应该培育一两种兴趣,以丰富和充实自己的生活。写字作画、种花栽菜,既陶冶情操,也可锻炼身体。其他诸如跳舞、气功、下棋等活动,都能益智怡情,增进身心健康。
再次生活自律、饮食均衡。老年人的生活起居同样要有规律,退休后也可以制定合理的作息时间,早睡早起,适时活动,要规避运动量愈多愈好的误区。现代生物学证明,新陈代谢愈快,则生物的寿命愈短。同时要养成良好的饮食卫生习惯,要消除粗茶淡饭、忌腥避油的盲点。五谷杂粮、瓜果蔬菜兼而有之,禽蛋乳品、鱼白肉红均衡搭配。戒除有害于健康的不良嗜好,采取适合自己的休息、运动和娱乐的形式,建立起以保健为目的的生活方式。
还有重归社会、保持社交。我国现阶段的平均寿命为77岁,大部分人退休后依然体格健康、精力不错,不少还有一技之长,可以发挥余热,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工作。一来为社会继续做贡献,实现自我价值;二来使自己精神上有所寄托,让生活充实起来。还有退休后,老年人的生活圈子缩小,但不应自我封闭,不仅应该努力保持与旧友的关系,更应该积极主动地去建立新的人际网络。良好的人际关系可以开拓生活领域,排解孤独寂寞,增添生活情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