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岸双安平三
(2022-06-04 07:25:25)
标签:
历史情感文化 |
分类: 五里桥畔 |
两岸双安平
三
安平港左拥东石白沙澳,右依南安石井澳,如一对海门,把狂风恶浪挡在安海湾外,使得安平港成为天然的避风良港。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能贸善贾的传统氛围,吸引了郑芝龙海商集团,走进安海,选择安平港作为海上贸易的大本营,并以此为军事基地。在与明政府和外来的荷兰商人及日本商人的博弈中,郑芝龙在两次海战中,打败荷兰人,称霸大洋。顺治初年,已有的部众3万,帆船千只,垄断了以安平为中心的漳、泉、厦的海上贸易。郑芝龙“富可敌国,泽及八闽”。时值福建三年大旱,郑芝龙“一人三两银,三人一头牛”,把数万灾民运往台湾,成为开发台湾的第一人。
应该说,这时郑芝龙已经具备初期的海权意识,尽管这种意识是为了生存自保,属于被动触发,侧重是如何把生意做稳做大。但当时,懂得海权的人寥寥无几。海权战略理论直到19世纪末才形成,创始人是美国的阿尔弗雷德·马汉——“未来的任何一场战争……完全取决于海上力量的平衡,取决于那些没有归属权的海域上的海洋大国。”海权战略理论的创立,构建起人类认识海洋地位和作用的一个新坐标,郑芝龙的海权意识,比马汉早了几百年,这是难能可贵的。
如果说,郑芝龙是海权意识的初起人物,郑成功则是海权意识的成熟人物。郑成功的海权意识,上升到治国理政的层面,属于主动地介入,是种成熟的海权意识。
郑成功向隆武帝上疏提出“据险抗扼,拣将进取,航船合攻,通洋裕国”的战略。尽管是大政决策,但隆武帝也仅能“赞赏”而已,他所依仗的郑芝龙,心怀二意,根本没有实施的可能。郑成功劝说郑芝龙:“吾父总握重权,以儿度闽粤之地,不比北方得任意驰驱,若凭意持险,设伏以御,虽有百万,恐一旦亦难飞过,然后收拾人心以固其本,大开海道,兴贩各港,以足其饷,选将练兵,号召天下,进取不难矣。”可惜,曾经是海上霸王郑芝龙,这个时候一门心思怎么保住荣华富贵,他听到的只有满人驰奔的铁蹄,再也听不到大海的咆哮了。
郑成功劝说父亲的核心语是:“虎不可离山,离山则失其威;鱼不可脱渊,脱渊则被困杀。父亲当三思而后行!”对于郑家来说,不能离开大海。大海是命根子。因此从郑成功当家做主开始,始终就没有离开过大海。他延袭郑芝龙海上贸易旧规,编组东西洋船队,航行于日本、台湾、吕宋及南海各地以通贸,设“五商十行”于各地。郑成功以商养兵,北伐东征,最终收复台湾。
清顺治十八年(1661年)三月二十三日,郑成功率军25000人,船400余艘,从金门料罗湾出发东征台湾。清康熙元年(1662年)二月一日,困守热兰遮城的荷兰人被迫向郑成功投降。至此,郑成功收复了被荷兰人占据38年之久的台湾,为了纪念故乡,旋即将台湾城改为安平镇。郑成功这一定夺,把大陆的印记烙在宝岛上,并随汉人开发台湾,一路向北,至今的基隆,还有以“安海”命名的街区;郑成功这一抉择,在海峡两岸系起了紧紧的纽带,不论相隔多远、不论分离多久,台湾与大陆的“五缘”关系,任何人也割裂不了!五月初八日,郑成功因病在台南安平去世,安葬于州仔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