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班回家,给闺女带了她爱吃的爆米花,她已经念了很久,拿到手之后马上津津有味的吃了起来。
吃了一会儿,她觉得自己吃不过瘾,就提出要跟我做游戏,然后以输赢决定谁吃爆米花。我欣然同意。
游戏是最常玩的“剪子包袱锤”,她已经能够分清哪个会赢哪个。第一局,她剪子我包袱,她赢,然后高兴的吃了一颗爆米花。第二局、第三局都是平手。第四局她锤我包袱,我赢。我刚把一个爆米花放到嘴里,她“哇”的一声大哭起来,嘴里还有没吃完的爆米花。我不明就里,以为她是被爆米花卡住了,赶忙寻找原因。后来发现没有什么危险,但她没有停止大哭,伴随着的还有哗哗的眼泪,脸上还有委屈的神情。我终于明白了,她哭不为别的,因为我赢了她。我有点着急,于是说“你怎么可能每次都赢呢?”她回一句“我就是要每次都赢。”然后继续不理我。对此,一时没有什么好的办法,只好冷处理,不闻不问。过了一会儿,她发泄完情绪,主动要求继续陪她玩。
对闺女的这种“输不起”的心态,之前也发现一些端倪,只是觉得没有那么严重,上学后慢慢就会改过来,谁知愈演愈烈。孩子从两岁开始表现出只喜欢表扬,不喜欢批评,事事都需要顺着她,一旦不顺心就会闹情绪,遇到这种情况我们做父母的一般都会任由她闹一会儿,过后再跟她讲道理。看到这一招在我们这无效,她就到爷爷奶奶那寻求帮助,她一哭,爷爷奶奶就心疼的不得了,什么条件都答应,只要她不哭。后来沟通过几次,效果不明显,爷爷奶奶就是见不得她哭。发展到现在,一不顺她意就要发脾气。
反思我们的教育方式,确实存在着不少问题,她的这种心态也不是一天两天形成的。
首先,我们把大部分教育孩子的时间交给了家中的老人。“隔代亲”这个东西放在什么时代都适用,尤其是现在孩子少,老人把孩子当成了宝,什么事情都顺着她。小的时候,她摔倒了,奶奶马上跑过去把她拉起来,然后拍打她磕到的地方,边拍边说“让它碰着我们,我打它。”后来我们对她的一些无理要求不答应,她转而去找奶奶,哭天抹泪的显得特委屈,奶奶为了不让她哭就说“他们不敢这样了,再这样我就打他们。”然后她就觉得底气十足。长期这样,奶奶成了她的保护神,我们做父母的似乎有点凶神恶煞的样子。
其次,我们对孩子过多的表达了“赞扬”之情。因为经常不在身边,我们总觉得亏欠了她什么,只要是她呆在我们身边的时间,对她大部分的请求都是满足的。对她表现出来的一些想引起我们注意的行为,我们也积极配合着,不时的夸赞她。时间久了,她就形成了一种思维,认为我们都应该是让着她的,她就是最好的,谁也不能说她不好。
再次,我们缺少了一些改变的方法和坚持。发现孩子某些方面的问题,我们并没有积极的去改变,有时想改变,但遇到困难就放弃了,或者很难坚持下来。对孩子的一些行为听之任之,对老人一些教育孩子的方式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教育孩子任重而道远,我们不能把教育孩子的任务交给老人,他们帮我们带孩子已经很辛苦,最好的方式就是最大限度的自己来教育孩子,这是我们的责任。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