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日三餐的由来
(2008-11-26 13:07:01)
标签:
一日三餐由来早饭士卒文化 |
人們生活上習慣于一日三餐。在秦漢以前人們一天只吃兩頓飯。《墨子雜守中說士卒每天食兩餐,食量分為五等。据《睡虎地秦墓竹簡 倉》載,當時筑牆的勞作者早飯半斗(秦一斗約合現在的二升)糧,晚飯為三分之一斗﹔站崗和做其他事者,早、晚飯各三分之一斗,均為兩餐。第一頓稱為朝食,在太陽行至東南方時就餐。第二頓稱鋪食,在申時(下午四點左右)進餐。對于進餐時間,古人講“食不時不食”(《論語》)。在不應進餐的時間用餐,將認為是一种越禮的行業或特別的犒賞。如《史記 項羽本紀》記載,項羽听說間劉邦欲稱王關中,曾怒而下令﹕“且日享士卒”,借此犒勞將士, 激發士气。漢代以后,一日兩餐逐漸變為三餐或四餐,并且三餐開始有了早、中、晚的分稱 。早飯,漢朝稱為寒具,指早晨起床要漱洗人后所用之小食。到了唐朝,寒具開始有了點心之稱。《能改齋漫錄》中說﹕“世俗例以早晨小食為點心,自唐時已有此語。”至今我國許多地區,仍稱早飯為早點。午飯,古人曾稱之為“中飯”或“過中”。 一日兩餐時,人們認為用過朝食,便意味著一日時間的流逝。而今天人們常用“一日三餐”之詞來表示對時光的不同情感,其中包括惜時者的感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