迷醉人心——印生活

标签:
育儿 |
分类: 小妇人学艺术 |
很多人都记得小的时候被大人揪着读墙上挂的书法,读印章上的字更是痛苦,所谓“方寸之间,气象万千”这也是长大后才知道些魅力的。
我的第一枚印章是十岁时父亲找人刻的,那年是为了参加画展而临时配的章子,连个闲章都没有盖,好歹拿了第名次,作品见了报,还有奖品和稿费拿,挺高兴的——纸上除了印以外其它都很拙稚,感觉像赚了个大便宜。
第二枚印章是一高中同学刘毅刻的,中学里爱国画的人不多,好点儿艺术的都扎堆儿“唰唰”画素描去了,跟现在流行的兴趣班差不多,能碰上个诗、书、画、印都通一点儿的人实在难得,这枚章子至今留着。
早些年跟着长辈在笔会、交流会上也不忘向长辈的书画友人索求一枚,也实在喜欢那红白相间的框框世界,日渐对石头上闲情趣语的印文感兴趣。我确实喜欢画到最后盖章的环节。提款落章的感觉都很美,似乎一股荡漾的气团在胸间,字、画、印瞬间变得迷迷离离的,有梦幻感。因书法不好,画小品我不落款,为遮丑盖以戳就得,所以现在爱极了印章。
现在求印章不易,对师门里的学长田永葆则不必客气,能讹就讹来,这本身也是学习,学的不是印上的字,而是刻章人的学养和风格。更幸运的则是碰上非常怜爱我的老师苏小玄,更亲切似姐,代求名家赐章于我。求一枚好的印章本是要花尽情意的,但碰对人了也无需花费心思。
章上纠缠最多人的就是鲍式银松了,就源于石头。我印不多,石头却不少。和银松共识的地方很多,比如吃,比如玩,比如抢!他抢别人的我则抢他的,比讹更狠的一种索求方式。
更多是因为没有深入到书画圈子,只是有些许的笔墨做生活的点缀,玩什么都是蜻蜓点水——一个滑身浮水流过,故也不刻意追求名家专家所刻的印章。但印章要讲究,是品位和修养的体现,名家玩味印章的典故很多,如齐白石老人因是木匠出身有一方“鲁班门下”,李可染“废画三千”,明代文彭“时还读我书”,这些都使生活变得十分有趣,能感觉到艺术家的潇洒和脱俗。
我的印章就像我的画一样,没有最好,却寻的一路欢心。太深入是要花大功夫的,达到至美之处的欣赏也是需要造化的,但愿我能像小时候被人揪着读墙上的书法那样去试着读印章,人之审美全在修养之上,略懂皮毛却也乐在其中,就像琴棋书画诗酒花,姑娘们都想沾染一点儿,有了那么一点儿,生活也能繁华很多,谁叫中国传统文化稍一碰就迷醉人心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