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曹七巧古希腊肥美审美杂谈 |
两个年轻的姑娘很久以前翻阅一本记录古希腊罗马雕像的画册,一页一页的画面全是美丽丰腴的女性,肌肤里还透出似乎闪着“神光”的饱满之美,浑圆厚实的双肩映着安详不可一世的面庞,于是两个小姑娘立志:35岁以后,一定也要把自己长成这种圆润的样式。
自古“环肥燕瘦”是形容女子形态不同,各有各好看的地方,而我选择的是“环肥”的美,也常常受长得圆润得体的姑娘感染,如曾在一办公室所看到的一位肥美女人,其实这间办公室的女人很多,年轻又身段玲珑的就坐在她的左右侧,但她们的“玲珑”似乎不曾让你留意到,偏偏会将眼睛定格在那个肥美的女人身上:合适的裙衫艳丽而不失端庄,两朵灿烂烂的玫红胭脂却又淡淡的浮漾在两颊,如两汉时代的美人儿,雍容却并不华贵,得体而不失娇贵。每次看过惊叹!并要向旁人感慨:这样的女人不能瘦,瘦了绝不好看。
出入欧美博物馆也会发现,其雕像和人物画多是我所描述的这类丰腴的女人,甚至包括德加的芭蕾舞女郎们。
肥美之美,是艺术长期以来的审美,这种审美也同样在我国的高端绘画作品里流行着,尤其在盛世时期,丰乳肥臀蛮腰肉脚是中国传统的审美,敦煌壁画里,无论西魏、北周、唐代、五代及北宋,绘画风格虽各不一致,其人物形象却多以肥美出现,即使可上九天揽月的“飞天”。
盛唐时期出现的肖像画更是不但一个个女人肥,连所骑的马儿也一匹匹的肥。张萱的《虢国夫人游春图》,几根细弱的线条,就让那些嫣丽丰腴的女人体态轻盈地骑在壮硕的马上,于此可见,唐女人肥是肥,但非常地耐看,怪不得令当代有些自我歧视的胖女人渴望生活在唐代。
因为发现了这样一种美,虽不致让众多女子趋之若鹜,却也意味着健康、美好的圆润之体能作为传统带来传世之美。我从小瘦,母亲担心我将来的身体,以服中药帮助长肉,而这时,身边的女孩却以服用减肥药和打减肥针在努力变瘦。在艺术学院学舞蹈的时候,群涌着众多面庞美丽女孩面,我也只能以纤瘦的身材为“优势”,但即使能像赵飞燕一样瘦到可以轻易在手掌里舞蹈,却也清楚《赵飞燕别传》里的记载的“赵后腰骨尤纤细,善踽步行,若人手执花枝颤颤然,他人莫可学也。”直到开篇提到的看到古希腊罗马雕像的美丽,才知道我那时的纤瘦是多么的不情愿,立志以胖为审美取向,也因此,当每每穿梭在博物馆,一幅幅丰腴的肖像画和一座座健美的雕塑令人不自觉得感到自己的体态也变得优美起来。五代时期的中国倒是以苗条为美,从宫廷绘画、雕塑和诗词中可以了解到,美女的形象都是以清秀瘦削、娴静温柔为主,但趋向肥美这一变化为什么从晚唐就开始了?也许有人认为是西域的审美取向所带来的,但我更愿意倾向为盛唐为当时全世界最发达的国家时,肥美是一种物质文化生活和精神文化生活的全面象征。
当今时代的年轻女子以瘦建立自信,是略重于对外在形象的过分苛求,但长期以来肥美之美并没有与现代审美背道而驰,只要健康,肥,是生理自然规律,无论肥瘦,各有所长。如果非要界定,就是心灵就稍有狭隘和性灵稍有缺乏了,相信人们都不喜欢张爱玲《金锁记》里的曹七巧老朽时的行为:当她把玉镯子从瘦骨嶙峋的手臂推到腋下时,就连她自己也不知道她曾经有过圆润白皙的手臂。看到这一段你该联想到,曹七巧曾该有着所有女性怎样的一个辉煌时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