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简单生活 不用咀嚼 (姜汁撞奶制作)

(2010-08-15 21:31:04)
标签:

美食

姜汁撞奶

姜撞奶

甜品

广州

分类: 小妇人食生活

在孤单寂寥的时候,我通常是以吃甜品舒暖情绪,发现治疗这症状的方法源于多年前广州偶然闯进的一家甜品铺。

那时我已经吃的很饱了,但百无聊赖的广州差旅之夜即使酒足饭饱心情也平平淡淡。结了帐正预离开,却发现服务员给另一桌端一碗白白的奶制品,我很好奇,若是纯牛奶吧,好像没有漂移感,若是豆腐脑吧,又没有凝固感,我招手要了一碗,以探个究竟!  

很担心自己的胃装不下,吃下第一口发现担心是多余的。我几乎是在一霎那间吞腹了那碗看起来“唯唯诺诺、颤颤悠悠”奶制品的,奶香与姜辣之香似乎立刻窜到了脚底,有种说不上来的通身舒适感。这便是我第一次吃到的广东著名小吃,姜汁撞奶。暖暖浓浓,满嘴都有,却又满嘴什么都找不到的感觉,完全不用咀嚼,却又实实在在是一固体食物,一碗6块钱,换个大好心情,没了身在异地的漂泊感大概从个时候开始知道,情绪真的是可以食疗的

一回家便学着操作,味道倒也香醇爽滑平常日子里,纯牛奶我基本是喝不下的,与咖啡、红茶配在一起还行但酸奶、奶酪、奶皮子也还算喜欢,现在碰上了个滚烫热辣的姜汁撞奶,哇!上天真厚待我。记得有一年在伦敦与一华人聊天,他挤眉囊鼻的奚落国内人把牛奶加热了喝:“让外国人知道了一定会呕!”我回答他:“你不知道中国人从来就不是吃牛肉的国家!”

日本和韩国也一样,喝牛奶吃牛肉是后来从西方传入的。记得清末一名外国传教士到中国,中国没有奶制品,只好买头牛自给自足结果,没人知道怎么为牛挤奶,牛也不喜欢让人为它挤。传教士只好处理了那牲口,依靠灌装炼乳维持生活。就当时来说,中国人对“从牛身上挤出来”的任何东西,比如牛奶、黄油,也会厌恶到了差不多作呕的程度。大为养生的奶制品不仅令外国人作呕的热牛奶加烫了喝,还让它搭配热辣的姜汁,看谁更会喝牛奶?!

广东的甜品铺基本都是以姜撞奶为主打的,简单易操作,可惜深圳很难找到非常好的姜汁撞奶。大名鼎鼎的香港“满记”浩浩荡荡进军深圳时,我一阵欢喜,但食过之后,却觉得广州的姜汁撞奶实在太让人怀念:分量足,奶香,且浓郁,吃起来过瘾。而其它地方,甚至包括吃地道广东早茶的酒楼,都找不到那奶香与姜辣之香通窜舒适感。而且,姜汁撞奶原本是很平民的一款特色美食,但很多地方的价钱我吃过的那家贵出一半广州犄角旮旯甜品铺真是令人无比的怀念啊!

因为再也没有遇到理想的甜品铺,幻想小时候卖豆腐脑挑担子的小商贩也能每天挑一挑子姜撞奶在楼下叫卖,把姜撞奶放在暖瓶里就行,哗啦倒到我端下来的碗里,也许还没等小贩转身找钱,我就“嗞溜”一声当下把甜辣嫩爽的姜撞奶滑入肚里了,瞧!多简单!无需咀嚼。

唉!闻着奶香、品着辣香的姜撞奶就是这样让人如此憧憬又如此怀念!所居之地什么时候才会有理想的甜品铺呢?要待到何时才能舒暖此刻对这“不用咀嚼的美”失落的情绪呢? 

 

                自己做,一起揭秘姜汁撞奶的独特。        

             原料:全脂牛奶1000ml、老姜1块、白砂糖1汤匙(15g)

简单生活 <wbr>不用咀嚼 <wbr>(姜汁撞奶制作)

               姜去皮洗净,切成小块用“蒜臼子”压出姜汁。

 

简单生活 <wbr>不用咀嚼 <wbr>(姜汁撞奶制作)  把姜汁放入碗中准备好(图1),牛奶加糖在微波炉里煮滚(图2),直至温度降至70摄氏度左右。 快速倒入盛着姜汁的碗中(图3),盖上盖子3-4分钟后揭开盖子,神奇的姜汁撞奶就好了。

 

简单生活 <wbr>不用咀嚼 <wbr>(姜汁撞奶制作)

 

“姜汁撞奶”的原理:

依靠姜汁和牛奶在一定温度范围(70摄氏度)内发生化学作用,使牛奶凝固而成。

简单生活 <wbr>不用咀嚼 <wbr>(姜汁撞奶制作)

 

                               下图是广州知名的古港奶婆姜撞奶

简单生活 <wbr>不用咀嚼 <wbr>(姜汁撞奶制作)

                              地址在广州市海珠区琶洲街石基村口车站旁

简单生活 <wbr>不用咀嚼 <wbr>(姜汁撞奶制作)                                             享用la~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