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说杨仲青

标签:
何志铭导演西影杨仲青民歌 |
我原来并不认识杨仲青老师,大约在八十年代,我从盒式带上听到山西省歌舞剧院演出的《走西口》,那男主唱就是杨仲青,可我不认识他,在我求学的年代里,这音乐陪伴着我度过了无数个寂寞的漫漫长夜。
“水流千里归大海,走西口的人儿回来了”。这磁性而独具魅力的声音,是如此的迷人而又让人怀想辽远,难以罢休。
我最早知道杨仲青是电影编剧是卢苇告诉我的。卢苇是张艺谋的电影《活着》,陈凯歌的《霸王别姬》的编剧,可见此君的来历。由卢兄的介绍,我与杨仲青结识了近二十多年的友情。
杨仲青是山西保德人,这里紧邻着晋陕蒙三角地带,是
杨仲青这一代人,历经了国家困难时的苦痛,生活经历极其丰富,苦难与别离,大自然的严酷,交通的不便,人事的更迭,是他们生活的主旋律。他们对民族,土地,亲情的理解方式非同寻常,所以他们的歌声是我们民族、土地、民众的呻吟。并且与他们本人的经历不可分割。我一直以为唱民歌是唱体验,唱感受。因为向我那样的生活阅历与困顿,所以唱不出来,即使有也唱不出来。这与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有关,与地方人文的传承有关。
杨仲青老师的名歌特色我喜欢,是因为他间乎于王向荣的厚重,贺玉堂的尖历之间的另一种风格美。是传统文化中阴阳交错,互补互助的发声方法。让我们听听他的这首歌:
隔山隔水不隔音,
山曲曲串起了两颗心,
大青山上卧白云,
难活不过人想人。
短短的四句,他像一个大音箱发声,用嗓音鼻音,前庭交错的发声,有高低音和环绕,各司其职,美妙绝伦。学习杨仲青,克隆一个杨仲青不可能,也毫无价值的,也做不到。只是在自己原有基础上发挥到极致,就可创造出奇迹。这就是杨仲青给我们的启示。
中国文化几千年,文化的大师就在民间。民间艺人把自己的艺术童贞永远面向大众,历经岁月风雨,严寒酷暑,千山万水的跋涉,人世沧桑的裂变,练成一付无论在何时何地,有病没病,随即就唱。唱则动情,情则是真。都可以感天动地。让人感觉此曲只应天上有。无论在黄昏麦场的院落,还是在饭后油灯下的炕头,真心真情源于每一次的真真正正的真唱,而每一次的真,塑造了他们自己完整的公认形象,进而形成个人艺术传奇,大师就是这样焠炼而成的。
我还要说的是:孔子在他的家乡,是并不受到欢迎的。杨仲青老师如此的大师,也不能正常的发挥他的艺术能量,也不能让更多的人知道他的艺术,在他生活的保德县里,也是这样。这就说明了我们仍然处在一个半封闭的社会,我们的媒体往往关注这些艺术家不够,而岁月无情的磨砺了他们的年华,渐老而去。
陕西的说书大师,张俊功就是这样,一个大师的离去,往往正是一个时代的消失,永远的消逝离我们远去。他走了,带走了一切。历史永远不会再重演另一个张俊功。杨仲青先生再健康也难活过百年多多。
今天,我们有幸和大师同行同在,是多么巨大的光荣与幸运。
在以后的多年里,这些都会变成传说。所以我要告诉大家珍惜今天。
这是大师与我们亲临的岁月,我们凝视着他,倾听着他的教诲是多么的不易。我们体会到他那一刻博大的艺术情怀是多么幸福的。
正像我们听杨仲青的歌一样,生活往往会陷入这样的
我与民歌大王山西保德的杨仲青在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