粮食絮语

标签:
导演何志铭粮魂西影榆林粮库 |
——在纪录片《粮魂》开拍仪式上的讲话
(2014.7.1 上午九时)
非常高兴在这里讲话,我是西影导演何志铭。我是一个地道的老榆林城人,我在一九七四年离开家乡,在西安电影制片厂工作了四十多年。
今天我们站的这个地方,叫榆林太白庙粮库。我记得小的时候,常常路过这里,因为离这里五六路里的流水沟村是母亲的娘家。少年时代过暑假往往在那里度过,有许多类似鲁迅写的闰土的故事。可是,我做梦也不会想到,四十多年后的今天,我站在这里讲话,有如此之多的群众和领导在场,我自豪又有些激动,也借机表达我对家乡的眷恋之情。
榆林市要拍摄《粮魂》,这是一个创新,据我所知,全国有关这方面纪录片的题材,是个空白。如此一来,意义重大,也能看出家乡的政界和文化界的远见卓识,此片意义非凡,可视性前瞻性很强。
说到粮食,起码关乎人的性命。小时候看电影,古今中外的题材中总有抢粮食的场面,留下很深的印象。粮食是政治,军事,也牵扯到国家安全,是大事大非。
我的青少年时代充满了关于粮食与饥饿的记忆。1964年吃过街道办事处一分社的公共食堂,所谓公共食堂就是不让家里自己做饭,往往半夜黑地偷偷的吃点稀饭什么。我在那个年代,因为是男孩且受到保护,也都吃过野菜和粗糠,糠这东西吃下去,人大便不下,用带勾的铜锁钥匙往下掏,痛苦不堪。粮食与饥饿是我以及所有中国人民在困难岁月里最恐怖的痛苦记忆,这是我们民族的痛史。粮食造成:“天下末乱,西北先乱”明代崇祯年我们的乡党李自成造反,安塞人马茂才上书皇上说了许多人吃人之惨状。明亡于饥,亡于粮食的稀缺。清代同治年回乱,民国十八年,西北华北大旱大饥,陕北闹红,所以粮食问题是中华民族的灾难史,伤心史。我的青少年时代,几乎全都是在长辈所描绘的饥饿记忆中长大,知粮贵也。
现在,我们的物质极大丰富,也不应忘记我们的祖训。《朱子治家格言》说: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所以不能浪费粮食。“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每一粒粮食都是用汗水换来的,庄稼人要用从春夏到秋冬的艰辛劳作,才能有收获。只有体会到粮食的珍贵才是做人的基本品质。也是衡量一个人是否具有高尚的人格。
前十年,社会上出现了追求奢华,炫富的恶劣之风,践踏勤俭节约,实在不足取。
其实我还想说,比如榆林拍《粮魂》这样的纪录片,可以有地方特色,风格,唯独不能把它拍成自娱自乐,心胸格局要大,制作水准应有全国意义,才是一部好的电视片。我寄希望于家乡的电视艺术工作者,
拍出大气派,大胸怀的高质量的精品。
小时候长大的榆林后水疙瘩上巷,普济寺上巷和念高小时四完小的贾盘石上巷,与街头卖的焦黄色诱人的摊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