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无一日不读书

(2014-05-11 18:10:55)
标签:

何志铭

生命历程

西安晚报

西影

导演

                            无一日不读书 
爱书人档案

  姓名:何志铭    年龄:62岁    职业:导演   爱书格言:人生有限,知识无穷。

  不熟悉何志铭的人知道,他是西影厂的二级导演,拍过多部作品;然而熟悉他的人知道,他是个“书痴”,用他朋友的话说,他是一位掉进“书眼”里的人。何志铭是自己报名参加本报“寻找爱书人”活动的,但走进他家,记者才发现,“爱书人”这三个字他当之无愧。因为在他家中,书几乎无所不在,连家具间的缝隙里也是。藏书多得他几乎记不得确切的数目,粗略估计起来,也逾三万册了。

  书生本色是清寒

  何志铭是老榆林城人,家中世代务农,除了大哥和他也没出过读书人。上小学稍能识文断字之后,对书的渴求便一发不可收拾。家中没什么书,只能借书来看,每天回家他说母亲劈面总是一句话:“人家要书来了!”

  一九六七年的冬天,上大学的哥哥从西安返家,带回了一柜子的书。何志铭说:“当时那个柜子是锁着的,恰逢大哥随父亲去打工,我便大着胆子偷书来看。整个冬天我看完了一整柜书,记忆中有《少年维特之烦恼》《苦闷的象征》《罪与罚》等。”

  家境困难,没钱点灯,便就着灶火看书。有一次看书睡着了,灶火烧着了头发,被疼醒才手忙脚乱扑灭了头上的火。他说自己还效仿过古人凿壁偷光、利用镜子反射光线来看书。总之在家里,他是走路也看书,吃饭也看书。他说:“那时候父母怕我伤眼睛就禁止我看书,我没办法,就晚上一个人跑到巷口路灯下看。”到西影厂以后,一个人背井离乡也是用书排遣忧愁。在厂后的小树林读书思考,周末掏两毛钱在大雁塔公园品读唐诗宋词,三伏酷热,三九严寒,始终如一。

  为藏书用尽一切手段

  何志铭有很多珍贵的书籍报纸,被问及是怎么收集到的,他说:“有‘偷’的,有‘抢’的,也有垃圾堆里找的。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厂里烧查抄的书籍,看着那一车车书被扔进火里,我心里实在舍不得。于是我假意帮忙,趁着他们不注意捡起两捆,藏在厂后的树林里,这两捆正是三十多册民国时期的《良友画报》。我还将一些珍贵报纸藏在衣服里从图书馆里偷出来,怕残损了就一张张裱好。其实,在当时我干的这些事儿都是冒着生命危险的,但是我不后悔,能把这些珍贵史料保存下来,我何其有幸。”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他没多少钱订报纸买书,就剪报纸抄书,这一坚持就是二十多年。每一份报纸他都做了封皮和目录,每一本阅读笔记都写满了他的感悟和思考,二尺多高的泛黄纸张摞在面前非常震撼。

  和大多数爱书人一样,何志铭喜欢逛旧书店,淘到了不少有意思的书,比如《火焰驹》《梁红玉》《三滴血》等秦腔剧本。为了一本完整的《西北解放战争三年战绩》,他跑了三次丈八沟的家具市场,终于将开价5000元的画册以2600元买回家。前不久他还办了一次名为“影响我们的80年代”的展览,展示了诸如《我的美丽与哀愁》《第三次浪潮》等四十多本八十年代最具影响力的书。

  读书改变命运


何志铭幼时家贫,小学毕业后因交不起三元钱的学费而辍学。他说:“小时候腼腆自卑,这件事深深刺痛我的自尊心。我决心走上一条与任何人都不同的求学道路,从此书本是我唯一的老师。来到西安,在西影厂从伙夫做起,干遍电影业所有行当,直至现在成为国家二级导演。可以说,我是厂里唯一一个只有小学学历的导演。”

  从顽童到导演,这一路艰辛只有自己才知道。看着这满室书卷,何志铭说:“我觉得人生重在突围,如果冲出去了,就是成功,不然会碌碌无为一生,而突围的锐利武器就是书本和知识。同时,知识也能将有限的生命变为无限,让你觉得自己比别人活得更有意思。作为一个导演,每拍一部影片都将面临新的问题,我必须不断地去了解,所以我无一日不在读书。”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后一篇:超人十年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