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说发现秦俑的人------何志铭
(2013-09-26 23:51:28)
标签:
袁仲一秦俑陕西临潼杨志发蔺安稳 |
再说发现秦俑的人
公元一千九百七十四年三月二十九日。
关中平原的春日,这是平平常常的一天,只是严重的春旱威胁着小麦的生长。农民为了抗旱,响应政府的号召,掀起了打井高潮。
这是西杨村。陕西临潼县城以东15里外一个偏僻的小村庄。这一天清早,在村南的柿子树下准备打井,生产队长杨培彦漫不经心地在地下划了个直径为3米的一个圆圈。
谁能想到这个圆,一下圆了两千年秦俑渴望重见天日的梦,一下震动了整个地球。开始的两天,打井的工程和其它工程没什么两样,到了第三天土质突然变的很硬,挖起来很是艰难,其实是挖到俑坑顶部的夯土层。
井下挖土的农民名叫杨志发,他只觉得这井很不好打,并不知道自己能发现世界奇迹。又是一镢下去,挖出一块红色硬土,厚60公分,使劲穿过硬土层,“轰隆”一声出现一个黑窟窿,接着挖出许多的陶片、铜箭头、铜弩机……。
“呀!不好了!”许多人奔走相告:“这是瓦爷啊!”“瓦爷”是当地农民对陶质神像的俗称。上了年纪的人生怕得罪了神灵,一般见了“瓦爷”,马上用土在原地掩埋,以求平安无恙。
只是一念之差,世界第八大奇迹又会被深深掩埋。碰巧,水保员房树民起来检查打井情况,生产队长杨培彦说:“这瓦爷真像人一样”。房树民一起到井下看后说:“这井不能再打了,可能有文物,先让杨志发他们停工”。
当天下午,日头高照,临潼县文化馆馆长王进成和文物干部赵康民、丁耀祖骑自行车来到了西杨村。三人惊呆了,谁也没见过这么高大的陶俑。文物干部赵康民用架子车拉起三件陶俑,花了两个月时间修复起,但他又无法断代,但又组织人挖,挖出更多的陶俑。
村里的人并不知道这陶俑有什么贵重与稀奇,有些人给秦俑头戴上破草帽,插上一根木杆栽在田里,驱赶偷吃庄稼的麻雀。
杨志发还清楚记得那年他36岁,带领着村上6位妇女,装上三架子车陶俑的残肢断臂,送到县文化馆,领取了三十元收购款,他一分不少地交给生产队,队长奖励了他十块钱,记分员给他记了价值一毛三分钱的半个工分。20多年过后了,这是他挖秦俑的全部报酬。
20年后的某一天,一位愚昧无知的青年人,为盗窃一个陶制的将军俑头,却使血肉之躯的人头落地……
外界一直不知杨志发发现秦俑的消息。这一年五年,有一个名叫蔺安稳的人,回故乡临潼,他在北京中国新闻社工作,他爱人与文化馆的赵康民在一个单位工作,无意闲转,发现了修复好的三件俑,他大吃一惊:“这是二千多年前秦代士兵的形象,是稀世之宝”。于是:《始皇陵出土一批秦代武士陶俑》的消息发表在《人民日报》、《情况汇编》上。
李先念同志看了这稿子后,当即批示:“建议请文物局与陕西省委一商,迅速采取措施,妥善保护这一重点文物”。
1975年8月根据聂荣臻元帅建议,国家文物局局长王冶秋又向国务院打报告,申办秦俑博物馆。国务院办公会议由李先念主持,一锤定音:“就这么定了!”
1976年9月破土动工。
1978年4月完成。
1978年初的一个寒夜,美国女记者奥德丽·托平向美国《国家地理杂志》发稿:“我们面临的是本世纪以来最伟大的考古发现。……我们站在雨中,激动得几乎流下眼泪……如此伟大的考古发现展示了历经战斗与荣耀的中国历史。而我们看到的大军只是一个历史的开端……”
托平的报道震惊世界。
1978年9月23日。
法国总理希拉克看了气势磅礴的秦俑军阵时,不禁脱口赞美:“世界上曾有七大奇迹,秦俑的发现可以说是第八大奇迹了”。
20年前,杨志发挖出秦俑,发现奇迹是他命运的偶然性,但也改变了许多人的命运。秦俑坑方圆几十里众多的村庄,由土房变成砖房,砖房变成楼房,矗立在关中平原上的绿源
袁仲一,这位秦俑馆的馆长,20年前,他还蜗居省城博物馆破土屋中,以一颗年轻的心,青灯黄卷,试图从破旧古代碑本中破译秦人的奥秘;伴随10多年的秦俑挖掘考古,已经抖落一身征尘,西装革履,满头银发,成绩斐然,著作等身。穿过铺着的红色地毯,我们看到他在阳光灿烂的接待室内正侃侃而谈。满足着不同肤色人对秦俑想了解更多一些的渴望。20多年前,他做梦没想到自己会成为秦俑学的至尊,一辈子吃秦俑这碗饭的人。
蔺安稳,这一个把秦俑发现消息公布与众的中新社记者,本应该是秦俑这篇大文章中的核心人物。这么些年去过了,他首先发布消息的秦俑走红到什么程度,他一定会感到陌生。蔺安稳,他当初发布这条消息的念头与勇气,不像他的姓名;而秦俑纷纷从破瓦砾中,挣脱两千年深埋的黄土层站立起来之后,他却激流勇退,完全像他的姓名一样。他像一幅黑白电影画面中的人物淡出了。
杨志发,20多年过去了,四十多岁的中年汉子两鬓已经斑白,一身农民着装。20年前他发现了秦俑,20年后仍在农村种田。他不善言语与不爱言语,是典型的秦人的沉默,他的抱怨,对自己现状的不满,也是典型的秦人的躁动不安。
春天他把种子撒在地里,空闲时牵一只羊,骑一辆破自行车一边打草,一边放羊,坐在地头抽一锅旱烟。公路上奔向秦俑馆的旅游车穿梭如飞,他仿佛视而不见。十年了,他没去过秦俑馆,他怕人家要门票,再说他认为也没啥稀奇。一年四季他很少出门,一边种地,一边守自己的老母亲。他母亲已近80岁了,但眼不花,手指灵巧地用针线做民间刺绣工艺品,偶尔看见一只苍蝇,“啪”一声立刻拍死了。
杨志发所在的西杨村里人,几乎没一家不与秦俑有关系,只有他悠闲地放羊、锄玉米、锄棉田。他是村里最后盖房子的一户,房子在半地下,下雨时,雨水往往灌到家中。当年杨志发给村里打井,井没打成挖出了“世界八大奇迹”,而他后来在自己院中挖了另一口井,而这一两年才成枯井。
杨志发还是杨志发,他并没因他的发现而发富。他偶尔看村里人自弹自唱的秦腔,偶尔与村里老朋友们一聚,喝点白酒解闷。天气好的时候,坐在墙边晒太阳,抽旱烟,谁又能把他与“世界八大奇迹”联系在一起呢?
秦俑馆一号坑的东南角立着一块牌子,“临潼农民打井处”导游小姐的叙述总是这里开始。这也使杨志发心里不快。他说:“临潼农民打井处,临潼农民多哩,咋不写杨志发?我没名咋地?”
今年夏收打场后,秦俑馆二号坑一家旅游品商店,“三顾茅芦”,请杨志发来店内当嘉宾,接待中外游客,签字照像,沉默了20年的杨志发终于“出山”了。忙时外宾排队,他满头大汗,一辈子拿锄头的手签字太多,手不听使唤,合住展不开,展开合不住。他觉得自己得到了尊重,似乎活得有点意见了。憨厚的脸上绽开笑容……
现在,秦俑又发现了二号坑、三号坑,然而这一切起源于20年前的春天,杨志发一镢一下去挖出的“瓦爷”!
他永远不会忘记这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