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重读 王炎林

(2011-09-30 15:44:17)
标签:

王炎林

中国

《呐喊》

表现主义

民间艺术

何志铭

西影集团

陕西画家

西部

 

 

重读 <wbr>王炎林
重读 <wbr>王炎林
重读 <wbr>王炎林  

 



这是一个多雨的秋天,秋雨总令人感伤,触景生情,让人想起去年此刻——王炎林,一位著名当代水墨画家,离开我们有一年了。他走的那么的匆忙与突然,没留下任何遗言。这位独立特行的艺术天才,随他背影的渐行渐远,随着我们从痛苦中平静下来,我们开始为对他知之甚少而感到惭愧,今天,我们有必要一起疏理他留下的精神遗产。

重读 王炎林

王炎林1940年出生,1961年毕业于西安美院油画系。上世纪80年代以前,一直从事油画、水粉画研究,80年代末期开始转入中国画探索。王炎林在从写实主义到表现主义的绘画探索过程中,解决了艺术不再是视觉中的万物的自然形态,而是接受自然启示后通过内心产生的艺术感受。

王炎林画中色相随心而敷,牛马动物或紫或绿的,人物面部或红或兰,一切不受“随类敷彩”之囿,不考虑它的真实性,这显然是接受了民间艺术的启迪。他的画面总是画得满满的,也有意无意受到了陕西民间艺术的“满构图”的影响。他笔下的乡土人物,不是生活的再现,不是单纯追求笔墨的意趣,而是带有象征意味的表达。他的画,如同从血管中喷发出来的艺术,是他生命的外化。但他从来不满意自己的作品,甚至认为未曾画出一幅好画。

王炎林的重彩大写意人物,比他为人更加直露。它们用笔狂放,用色浓郁,造型异常,造境突兀。它们排除了社交的修饰与客气,洋溢出愤世嫉俗的血性。它们是美术史家关注的艺术,却不入俗眼,也难进客厅。

他说自己在清醒时比别人糊涂,糊涂时比别人清醒。

他是这个时代残存的理想家与自虐者,既严以律已,又厉以察人。所有看不惯、听不顺的对象,总是直言相谏,往往都会使自己痛苦,也使别人痛苦。

但他的痛苦不是他个人的痛苦,他是社会的感应者,这是代表着我们整个民族一种痛苦。

贾平凹称他:“率真如童,好说话,多见解,臧否人物,画坛称为狂人。他是从骨子里狂的,狂得可爱,受他抨击的人也爱他。”是为知已之言。

王炎林常常失眠,常能看见常人看不见的东西,白日竟也有梦魇出现。在真实与幻觉之间,王炎林打开了一道门,在此门中,王炎林常常能路遇梵高、达利、米罗、夏加尔。

王炎林的画里,不仅总有怅然所失的农夫农妇,更有一只惊恐凄惶的大鸟突然出现。山雨欲来,乌云叠压,总给人一种不安的预感,如画家自述中所说:“冥冥中,心头隐隐滚过一个又一个惊悸,在梦里也逃脱不了那种强大的压迫感。”我们不能不和画家一样,对人类历史、现状和未来,在冥思中产生许多无可名状的想法。生命走向何处?

在王炎林的画中,我们读到了他对生命和大自然的热爱。他画中的人物,大多数如凤翔的泥老虎,瞪圆了眼睛,惊恐不解地注视着周围的世界,他的画笔总是横涂竖抹,颠三倒四、冲冲撞撞、挤挤压压、前后不分、彩色错乱,传达给观者的是恐惧、焦灼与不安,有巨大的震撼力。比之蒙克的《呐喊》,更让我们无言以对。

王炎林的水墨不仅继承了徐渭、八大以来中国传统文人画悲天悯人的精神,而且还推进了长安画派豪放苦涩的画风,更重要的是,他以当代文化主题入画,从而也使水墨语言的变革在干预现实的同时,也站到了当代文化的前沿。

水墨如何当代化,是王炎林看待水墨画发展的路径。

王炎林作品中的神秘,不可知甚至丑,不是别的,正是人类自身生存历史的神秘,不可知和人性的丑陋。

他同情世间的一切动物,难以容忍人们的猎杀,或是做盘中物!这种近乎偏执的心态在很多年中一直折磨着他,他可以为一只被缚的小羊去拼命发狂,也可以为餐桌上的活宰动物而掀翻桌子,甚至在他于夜静时分一人独处时,他怎么也排遣不开许多动物生灵来到他面前倾诉衷肠,而他却无力拯救它们于水火的焦虑与烦燥,为此他夜不能寐,睁眼闭眼便是那些他充满爱怜的世间灵物!于是,他陷入了一种至今难以自拔的情结。

这是一种何等危险而沉重的十字架,几乎不可容忍地看待他的同类——人。在他的眼里人与动物应该完全平等!这是他的心态永远也不会轻松的原因。为此,他可以舍掉一切诸如“传统”的负担,来保证他发乎内心的真情与冲突。这是当今一些养尊处优的画家们所做不到的。因为他关注痛苦,关注生命。

著名作家贾平凹说:他的画给人以刺激,不能平静,想喊,想在雨地里痛痛快快地淋一场,想在河滩里没命地跑。

他忧郁人类的罪恶与残忍乃至丑陋,但似乎又哀叹人类的虚弱与无助。为什么人类会有如此的矛盾与冲突?王炎林同许多“真人”一样百思不得其解。其实,一切痛苦与矛盾才是生命的真实,举凡自命为幸福者多非本真。这是生存的本质。

这种关注痛苦的视觉图式,拯救了作为画家的王炎林,仅凭此一点,必将奠定他在中国美术史中的存在价值与意义。

没有对现存世界的不满,没有对人类行为的自我反省,没有对自我情绪的失控,也就没有他的艺术。

近年来,王炎林的新作,摆脱了非此即彼的二元对立情绪,少了愤怒,多了理性与幽默。这是艺术的自我调节,是心气的自我约束,暗合了新世纪的艺术大势。

王炎林对于我们共有的这个生存空间,他的思索多过闲雅的欣赏。往往有一种超乎别人想象力,他永远都是走在时代前列或超时代的画家。

我们从王炎林的画中不难看到,画家所关注的不是这个时代的外在变化,而是这种外在变化在他内心所引发出的精神问题。画家对精神问题的敏感,使他的作品具备了一种特有的品格和不可取代的当代价值。

因为表现主义曾是中国艺术家普遍热衷的方式,但能开花结果的屈指可数。王炎林执著地坚持了,不管在市场背景下,还是在体制压力下,我行我素了若干年。按眼下流行的说法,他已制造了自己的图式,图式是一个艺术家的标记,没有它,便没有了个人化。以这样的逻辑,王炎林应该是成功的。

王炎林——一个艺术天才,一个傲然自转的艺术星系,在一年前的今天,也是这样冰冷秋天永远离开了我们,留下一个巨大的、无以填补的思念的黑洞,让所有热爱他的人不知所措!

这世上最不可能的事情就是别离。所以,每当画展或者聚会,我们总是习惯性地在人群中寻找炎林。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