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我在李满星《张季鸾与民国社会》新书发布会上的讲话

(2011-07-21 09:19:20)
标签:

李满星

张季鸾与

民国社会

西部电影集团

何志铭

 

我在李满星《张季鸾与民国社会》新书发布会上的讲话 http://t.cn/aW3UnJ

2011-07-21


                              在李满星《张季鸾与民国社会》首发式上的发言
                                                                 何志铭
    我从来也不发言,不善说,写还凑合。今天治权说了,我心潮起伏,想简单地说一下心情。我先说一下我与李满星,我本不认识李满星,我首先是看到了这本书,我看到了这本书知道了有个人叫李满星,他是写咱们秦人的,是目前唯独一本看到系统的分析陕西人的性格,比较全面、客观的一本书,我在这本书上红线划满了,消化了很多。因为搞电影要研究人物。特别咱们生活在陕西,研究陕西,我认为陕西人是最中国的中国人。从这本书我们知道李满星以后,后来又在网上看到了我多年来热心研究,比较喜欢的张季鸾先生,李满星写的文章。后来我一看发现他写的与牛老师不一样,牛老师写的主要还是考据学的东西,特别的真实。一点历史问题也没有,而李满星写的更潇潇洒洒,让我们有文学的感受,有刻化人物的性格,创造了很多语言。这使我们更加的感受到张季鸾先生,更加能亲切地感受到。所以李满星在研究张季鸾方面是一大进步,添补了这一方面的空白。并且从文人历史学家那走出来了,甚至有许多普及性的东西,大众性的东西,所以传播的力量更加有力,所以我很赞成他这样写法。他这种写法对我们学习和研究张季鸾提供了很多没有的东西。


    还有一个是在很长时间以来,我们大家都知道张季鸾是国士,他自己也说他是国士。我在马路上走着,在家里想着,这国士到底是怎么个国士?周恩来先生也说他是国士,而满星把他言为:百年中国第一国士,这样的定位!这样的定位准不准不要紧,我非常赞成牛老师说的话,怎么评价都不过份。


    所以季鸾先生被压制的非常久了,太久、太久了!我们一直在承受这历史,这么多少年了。我还有一点感受,季鸾先生与我是同乡,我今年活到了59岁,马上60岁了。张季鸾先生没有活到我这年龄,53岁就死了。人家做出了那么大的贡献,我,一个陕北人,一个季鸾的同乡,我虽然没有张季鸾那样孤儿寡母的经历,没有处在民国那种战乱的年代,我非常不才,我是一个无用的人,一个本事不大的人。再比如,今天我们每一个人都会变得有为、有志,变得很强大的一个人,但大都不行,原因到底是什么?我一时也说不出来,但我感觉季鸾先生所受的教育是重要的一面,特别是“关学”。我们从他《烟霞草堂求学记》那一段,我觉着我们所有的陕西人研究张季鸾的人,都应该研究这一段历史。他这个人成才的经历,他的根基到底在哪里?刘古愚到底教给他什么东西?他会变成如此的了不起,独立特行的伟人。周恩来先生都敬畏他三分,毛泽东更不用说了,所以说这是教育的经历所置。

    而我们呢?我是1952年出生的人,我有什么经历,说句不好听话,我连毛笔字的都写不了,我没有那种经历!而马老师他们都是后学的。你让我现在拿起毛笔,我在宣纸上拖不动,没有那样的经历,没有!我们是空白的,我们对我们祖先的历史几乎是一无所知。我们知道的就是阶级斗争,以暴止暴,暴力革命!知道的就是这些东西,一定程度上受单纯的这种红色的教育,这些极端的教育!
所以我觉得我们今天成了这个样子,是教育所置,我已尽了很大的努力,但我仍然做不成张先生那样,当然不能那样比,我只是说教育对人的成才重要吧,我希望引起我们大家的思考,每一个人都想想我们自己,我们本来可以做的更好,我们到底怎么了?我们经历了什么样的历史!什么样的环境制造出我们这样的一个人,对社会本可有更大的贡献,人人可以成为张季鸾!没有!我经历的真是一穷二白,不堪回首。我生于一九五二年,六十年代的时候大饥荒,我是榆林城市的居民,我们曾经三天没有吃过饭!大家想一想,三天没吃饭是什么感觉!公共食堂,是无法用言语表达的痛苦!

    今天,令人欣慰的是张季鸾的研究已经日益渐开了,这是非常可喜的现象。随着张季鸾纪念馆的开张,随着李满星这本书,随着24号香港和上海张季鸾两个孙儿过来,肯定往榆林搬坟,这个举动可能在西安引起的很大的震动了。1941年的坟墓,本身已成了文物了,为什么要搬呢?陕西人如何对待自己的一个先辈、先贤呢?不行!就让他回自己家去吧!我非常的喜欢方汉奇先生说的那句话:张季鸾先生评价负面最深重的时候,就是我们中国的政治出了问题最严重的时候!一点都不假。

    非常的有幸,我们今天能看到来了这么多的人,大家来推荐张季鸾,这就是把社会向前推了一步,我们陕西有希望!我们中国人有希望,因为陕西是最典型的中国人,张季鸾先生更是这方面有骨气的人和文才!所以今天有这么好局面,将来下去还有更多的工作,包括我们想拍纪录片!包括我在张季鸾坟上找一批人正在画,二十四号后拿到榆林去,这个事情不管行不行,至少是一个推动!一个促进!社会有正义的力量!正义的声音,所以我们对去研究张季鸾充满了信心!当年,我们与牛老师的两三个人,我们说的话没人听,我们的话人家很蔑视我们,什么东西,讲什么张季鸾,张季鸾是什么玩意儿?包括大蔡老师,几十年的奔走,多么容易!这里边的那种辛苦,不过看着牛老师,我想起了一句话:破万古长夜,点一豆灯火!青灯黄卷,几十年头发熬白了研究张季鸾,怎样的一些人,为什么呢?他们为自己吃不了饭吗?不是!他们为我们的民族,为咱们的,为我们中国人活得更好一点,要为我们有真正的舆论自由,我们的国家,我们的党才有真正的希望,我就说这些话陕西人!(鼓掌)

                                                      (2011年7月17日,西安小寨东路万邦书城)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