戚戚子良 拳拳子心
(2010-01-19 22:20:42)
标签:
子心
《废都》
《黄土地》
张子良
陕北
杂谈
|
|
戚戚子良 拳拳子心
记与张子良先生的一次接触
|
|
来源:榆林日报
作者:李子白 时间:2007-10-30 7:15:21
1993年年底,正是下海与跳槽兴盛的时节。由于感到职业与自己的喜好不时发生冲撞,希图换换环境,重新寻找自己人生的起点,在看到《陕西日报》刊载《三秦晚报》(现《三秦都市报》)招聘采编人员的消息后,执意请假进了省城。笔试、面试,公式般进行。结局尚不明朗之际,便找了曾为同事的乡人、著名女诗人刘亚丽投人。去过了报社,又找可以递上话的熟人。这便来到了西安电影制片厂,见到了时任副厂长的张子良先生。
子良先生将我们带进他的办公室,让我们坐等,自己先去处理厂里的当紧事情。乘此机会,我仔细观察了他的工作间。有些什么摆设如今已很模糊,独书案上堆积的书刊和用铅笔书写的娟秀蝇头小字《我的伊甸园》手稿清晰可见。时间关系,没敢认真翻阅,至今,总以为那应该是先生又一部上乘的电影剧本。此前,已知子良先生曾在我的家乡绥德任过挂职副县长,且为榆林籍的乡人;也曾看过子良先生编剧的电影《一个和八个》、《默默的小理河》,而且知道影片《黄土地》颇受好评,先生声名日隆。心知先生已是大师级的腕级人物。不管是已看过或是后来看的《黄土地》,感到子良先生的作品在当时是以一种全新的视角,抒情的笔调讴歌延安时期的陕北黄土地。尽管影片始终排泄不掉抑郁和感伤,但它的手法与形式,无异对十七年乃至文革文艺进行了一次可谓创新意义的颠覆,是可以写进中国电影史的力作。仅就我看到的几部片子而言,从题材到内容,没有一部不是反映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发生在黄土地上的事情。那是中华民族危难时刻的真情宣泄;那是历史紧要关头,变革时期的悍天悸动;那是陕北儿子的豪迈诗情的抒写;那是黄土地优秀儿子的心灵写真。子良先生通过自己的作品,记载了中华民族这一段经历的艰苦岁月。回味先生的作品,景仰之情益增。
一会儿,子良先生回。说以我参考《三秦晚报》的事。先生迟疑片刻,说自己一心为学,那边没什么熟人,不过他可以尽力去促成。接下来,多言谈,确切的话题已淡忘,似乎谈到了贾平凹的《废都》,先生对当时的“陕军东征”颇有见地,尤其是对《废都》的批评之声谈了自己的看法。一口浓重的乡音,消除了距离感。子良先生举手投足全然没有一些名人的作派,根本不像一位在省城生活了许多年的大家,反倒像一位和蔼可亲的长者,恳恳而谈,使我这位莫名后生一颗惶恐的心渐趋平淡。不知不觉,时已午间,先生解释说老伴不在家,自己又做不了饭,所以安排我们到另一位乡人——同在西影厂供职的何志铭先生家就餐。何先生给我们做的是家乡的拼三鲜。临了,子良先生叮嘱,以后有机会下西安再来。
后来,在榆林参加子良先生以植树劳模、治沙英雄牛玉琴为原型创作的《一棵树》电影首映式。开映前,子良先生讲了话,仍是那样的乡音无改,淡定从容。我只是远距离地注目致敬!
再后来,听好友黄河浪(张仲午)陆续谈了先生的许多近事,包括没有新作品的焦虑与困惑,包括后来患半身不遂卧床……使我心生叹惋,我是真心期待着他的新作品面世。
近闻,先生溘然辞世,心生悲戚,久久抑郁,写下以上文字,权当对先生的祭典!先生的遗产既是中国文艺的组成部分,更是陕北文化的一部分,值得后来者铭记!
与祭祀有关联的是我们心中尊崇且已作古了的先人及他们的思想和精神。是他们的哲思积淀成民族文化的魂魄精髓,导引中华民族的振兴与我们的人生少走弯路。如果有感恩一说,他们——才是我们深感歉疚、子在“先”亡、无以为报的悔恨。干好眼前的事,使我们的民族与国家兴旺发达,这才是我们这些后人对他们感恩的最好报答!
|
|
喜欢
0
赠金笔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