艰苦也能变得有滋有味《南泥湾》向生命致敬
(2010-01-19 15:57:33)
标签:
杂谈 |
用真诚向过往献礼
作为西部电影集团向建国60周年的献礼影片,电影《南泥湾》主要讲述上世纪四十年代初八路军359旅在物质极端匮乏的条件下,向困难进军、创造生命奇迹的故事。电影《南泥湾》将以强烈的现实情怀关注探讨历史问题,谛听父辈的爱恋苦痛和久留心底的诉说,表现他们动人的理想主义情怀和激昂的生命热情,为观众展现一个既熟悉又陌生的南泥湾。西部电影集团艺术委员会主任李爱民说:“电影《南泥湾》带您走一段怀旧的旅程,是用真诚向过往献礼,用虔诚向生命致敬!”
“南泥湾是红色的,也是绿色的。”戎马一生的老战士田沾霖说:“红色是因为南泥湾是革命圣地,说其绿色是因为南泥湾至今山青水秀。”359旅的老战士、47军原副军长刘金海说:“当时我年纪很小,当的是司号兵,虽然每天都在琢磨怎么吃饱饭,但却并不觉得苦。”当各界专家和老战士、老前辈们重新审视有关南泥湾的记忆时,那些苦到极限下发生的动人细节,令人为之感动。
这部电影不应该是口号式的
“艰苦是《南泥湾》的主题,”西影导演何志铭这次参与了电影《南泥湾》的筹拍,他说:“当时的艰苦是在极度困难生存状况中凸现的。但是我认为这种艰苦,在南泥湾就变成了色彩斑斓,惊心动魄,奇巧智慧,有滋有味。其实南泥湾精神与人类文明不期而遇,如西方小说《鲁滨逊漂流记》,这些都可以进而关照今日社会的物欲横流。南泥湾的开荒战斗过去六十多年了,如今我们意在呼唤被冷落的英雄。”
针对当下一些主旋律影片叫好不叫座的现状,国家广电总局剧本策划中心策划部主任苏毅也对《南泥湾》的拍摄提出了自己的建议:“这部电影不应该是口号式的,而应该用点点滴滴的细节来表述,同时在故事搭建上也应该注意时代的特色,南泥湾精神其实不仅是陕西的,也是全国的文化记忆和符号,像电影《张思德》拍摄的时候,没有刻意表现腰鼓、信天游等,淡化了地域符号,这使其影片有了更多文化层面的力量。”
记者 贾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