欣赏国粹京剧随想(二)
1930年8月,上海《戏剧月刊》曾经举办了“现代四大名旦之比较”的征文活动,先后共收到七十余篇文章,最终确定了十位获奖者。苏少卿、张肖伧、苏老蚕的征文荣获前三名。苏少卿在《四大名旦之比较》一文开首就直言:“梅程荀尚,时人号曰四大名旦,蔚为花部班头,旦色首座,争奇斗胜,尽态极妍,古装古舞,花样层出,新剧新声,别开生面,名震瀛海,誉满江乡,各有所长,非幸致也。综其技艺,论其得失,文非阿好,事属可传,作比较谈,分类论列。”
而且从唱工、做工、扮相、白口、武功、新剧等六个方面对“四大名旦”进行了全面评述,把“四大名旦”以梅、程、荀、尚的顺序进行了排列。经过苏少卿等人的征文品评,“四大名旦”的称谓在上海率先叫响。(
对于“四大名旦”的高下和排序,南北方观众又有不同的看法,例如,北京观众仍是习惯以其成名先后排序,即梅、尚、程、荀,后来又变成梅、程、尚、荀,此外在京剧界演员内部也存在着不同的看法)。
今之人欲了解京剧,不可不读苏少卿《四大名旦之比较》美文。
笔者在欣赏国粹京剧随想(一)中曾说道,30年代初期,王瑶卿曾对四大名旦做过"一字评",即"梅兰芳的相、程砚秋的唱、尚小云的棒、荀慧生的浪"。这是作为"通天教主"的王瑶卿,通过长期的观察品评,最后对四位高足艺术特征所进行的一次最集中的概括。真可谓有水平,有高度。
无独有偶,著名戏剧节目主持人白燕升先生在他社交媒体上从专业层面上也曾对“四大名旦”表演艺术做过”一字总结“。
白燕升说:梅兰芳先生的“美”。舞台上梅兰芳饰演的人物形象,生活中的梅兰芳先生本人,都已用“美”来形容。当时曾经出现了“男子皆欲娶”台上梅兰芳饰演的人物形象,“女子皆欲嫁”
台下生活中梅兰芳先生的佳话。
程砚秋先生的“正”。不论在舞台上,还是在生活里,程砚秋先生都是一位正直的人。在特殊时代,程砚秋先生曾到北京颐和园西北角青龙桥隐居务农。他饰演的人物形象,比如窦娥、祝英台等等都是正直不屈的人物形象。
尚小云先生的“刚”。他饰演的人物大多是刚烈的女性角色。
荀慧生先生扮演的大多是“妩媚俏皮”的女性形象,用一个“柔”字来总结。
王瑶卿先生对四大名旦开启了用一个字艺术点评的先河,白燕升先生又用一个字对四大名旦作了艺术总结。如此作法,可圈可点,堪称典范。
用一字点评戏曲演出,戏曲艺术家,或是作艺术总结,殊非易事。首先,点评人或是总结者必须慧眼独具,有非凡的观人识人能力;其次,要有如王瑶卿先生那样非凡的艺术修养;再次,还要有准确、鲜明、生动的文字驾驭能力。
行文至此,我们不妨对王瑶卿先生的“一字评”和白燕升先生的“一字总结”再一次感受和学习一下。京剧“四大名旦”之首梅兰芳先生的相貌和扮相是四大名旦中最突出的。他的“杨玉环”“虞姬”“孙尚香”等形象皆美轮美奂;生活中的梅兰芳英俊潇洒,玉树临风。因此,王瑶卿先生用一个“相”字来总结和评价。程砚秋先生的“唱”功是非常显著的,他的唱腔优美婉转、藕断丝连,让人听了还想听,听了忘不了。尚小云先生的“武功”“身段”是最棒的。这也是很多戏曲演员通过努力,也难以企及的。这不仅仅需要练功,需要天赋,更需要对戏曲的理解,才能将“身段”“功夫”运用自如,恰到好处,为人物表演服务。荀慧生先生的戏和所饰演的人物都荡漾着“娇媚”“俏皮”的味道。当然,也有不少人认为“浪”这个字的点评,不是王瑶卿先生评价的,而是荀慧生先生“自嘲”时说的。不论怎么样,用这个字形容荀慧生先生的表演艺术是很生动,也很形象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