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窗幽记》选读之二0四
(2023-09-21 21:47:52)分类: 读书札记 |
《小窗幽记》选读之二0四
即物穷理
反省己心
紫阳补《大学》格致之章,恐人误入虚无,而必使之即物穷理,所以维正教也;阳明取孟子良知之说,恐人徒事记诵,而必使之反己省心,所以救末流也。
【译文】朱子注《大学》《格物致知》一章时,特别加以说明,只怕学人误解而入虚无之道,所以要求穷尽事物之理,目的在维护孔门正教。王阳明取孟子良知良能之说,只怕学子徒会背诵,所以定要他们反观自己的本心,这是为了挽救那些只知死读书的人。
【一得】记得刚上初中时第一次去上海,住处附近有一所上海格致中学,
校训——格物致知,求实求是;理念——全面发展、理科见长;办学特色——和谐、崇理。浅薄的我当时只觉得校名怪怪的,对它校训中前四个字“格物致知”更不甚了了。长大后发现,以“格致”命名的中学在全国各地还有多所。”格致“乃“格物致知”缩写,汉语成语,意思是指穷究事物原理,从而获得知识。“格物致知”精神指的是一种实践精神,意思和西方人所强调的“科学精神”类似。该成语说明的是:无论做学问还是搞科研,只有深入实践、认真研究客观事物,才是寻求真理的唯一途径。”格物致知“,就是在躬行践履中研究真理。学贵力行,行贵体悟,行而致知,知而促行,循序渐进,方能诚意正心,培育修齐治平品格,造就经世致用人才。今天在读到本则《小窗幽记》和《围炉夜话》第一九四则“紫阳补大学格致之章,恐人误入虚无,而必使之即物穷理,所以维正教也”,终于弄明白了,我们的老祖宗朱熹在注《大学·格物》一章时,对此特别加以补充说明,所以需要人多去穷尽事物之理,以免误入虚无之道,目的是在于维护孔门的正教。王阳明取了孟子的良知良能之说,只怕学子徒然地只会背诵,所以一定要教导他们反观自己的本心,为此他围绕格物致知,也讲了四句话:无善无恶是心之体,有善有恶是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这四句话意在教导莘莘学子读书时要反观自己的本心,不要死读书。
前一篇:《小窗幽记》选读之二0三
后一篇:读《围炉夜话》第二0三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