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窗幽记》选读之一六七
(2023-08-31 06:47:17)分类: 读书札记 |
《小窗幽记》选读之一六七
经书是方法
佛性为本身
皮囊速坏,神识常存,杀万命以养皮囊,罪卒归于神识。
佛性无边,经书有限,穷万卷以求佛性,得不属于经书。
【译文】我们的身体很快就会朽坏,但是,阿赖耶识之中的业债却始终还不清。宰杀动物来养活臭皮囊的业债,将全部藏纳到我们的阿赖耶识中,使我们将来受报应。我们的觉悟本性是无边无际的,而经书中只是一些有限的文字而已,穷究万卷的经书来求佛性,一旦得到便会发现,经书只是方法而不是佛性的本身。
【一得】一打开《小窗幽记》一六七则,便有一种陈眉公又来宣扬佛法的感觉,没错!他一张口便念起了“经书是方法
佛性为本身””阿弥陀“:皮囊速坏,神识常存,杀万命以养皮囊,罪卒归于神识。佛性无边,经书有限,穷万卷以求佛性,得不属于经书。”翻译成白话就是:身体很快就会朽坏,但是阿赖耶识(唯识宗立眼、耳、鼻、舌、身、意、末那、阿赖耶八识) 之中的业债却始终还不清。宰杀动物来养活臭皮囊的业债,将全部藏纳到我们的阿赖耶识之中,使我们将来受因果报应。我们的觉悟本性是无边无际的,而经书中只是一些有限的文字而已。纵然穷究万卷的经书来求佛性,一旦得到了,终将会发现,经书只是方法,而不是佛性的本身。因为佛家讲十二因缘,说我们最初“一念无明”,也就是困惑迷乱,而在行为上造了种种的“业”。这些“业”藏在我们的“神识”中,导致我们“神识”受染。而我们由这个受染的“神识”投胎,然后产生了色、受、想、行、识、五蕴,和眼、耳、鼻、舌、身、意六根。出胎之后,便对色声香味以及思想产生相对执着,因此而有苦乐的感受和“我”的意识。又因为苦乐而产生爱欲和贪求,厌恶恶境,执着乐境。这些经验和记忆,都藏在能储存印象的“神识”中。学佛的人所致力的,便是要将有缠缚的“识”,转变成无缠缚的“智”。佛经上有许多方法,让我们去证取这本来清净的佛性。我们研读佛经的意思,乃在通过其中的文字,去认取超越生死缠缚,转识成智的方法。但是,这无上的智慧,并不是凭我们的意识去认取的,一旦我们得到了实证,我们便明白经书中的文字,乃是指导我们认证实相的手指,而非实相的本体。这就是“经书是方法
佛性为本身”的深刻寓意。
前一篇:读《围炉夜话》第一六七则
后一篇:读《围炉夜话》第一六八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