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读《围炉夜话》之二十四(六十三)

(2023-05-04 09:40:22)
分类: 读书札记
读《围炉夜话》之二十四(六十三)
己之不欲勿施于人,有过由改不失正道
王者不令人放生,而无故却不杀生,则物命可惜也;圣人不责人无过,唯多方诱之改过,庶人心可回也。
【译文】为人君王的,虽然不至于下令叫人多多放生,但是也不会无缘无故地滥杀生灵,因为这样至少可以教人爱惜性命。圣人不会要求人一定不犯错,只是用各种方法,引导众人改正错误的行为,因为如此,才能使众人的心由恶转善,由失道转为正道。
【一得】“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最早出自周礼,受到儒家始祖孔子推崇,在《论语》中曾两次出现:一次是《论语·颜渊篇》 仲弓问孔子如何处世才能合乎仁道?另一次是《论语·卫灵公》子贡问孔子人生修养的道理能不能用一句话来概括?孔子均以“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经典妙句作答。中国的《论语》如同西方的《圣经》一般,是对一个民族或一个区域文化的概括和统领。如今这句儒家经典已经被挂在联合国总部大厅。《围炉夜话》再次谈及“己之不欲勿施于人,有过由改不失正道”,读后启迪之一是,应当以对待自身的行为为参照物来对待他人,自己不愿承受的事也不要强加在别人身上。其实质是推己及人,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也就是所谓的“将心比心”“换位思考”。  在日常生活中,“已所不欲,勿施于人”是维护社会公德、促进社会和谐的准则。丝毫不顾及他人的感受,那么人与人之间就会失去友善,社会也就难以和谐。其二、“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还蕴含着丰富而深刻的法理内涵,即尊重个体的平等观、符合人性的权利义务观和重视内省的自律观。在当今霸权主义仍然存在、地区冲突和局部战争时有发生、文明断层线上发生的冲突愈演愈烈的复杂国际格局中,孔子于2500多年前所提出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早已被全世界公认为是具有普世价值的道德金律,成为重构世界秩序的重要价值标准和规则渊源。若人人都能做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世界终将会变得更加和平、安宁。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