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菜根谭》351@365
(2022-12-17 20:38:28)
标签:
365 |
分类: 读书札记 |
12月17日
《菜根谭》351
陷于不义,生不若死
山林之士,清苦而逸趣自饶,农野之人,鄙略而天真浑具。若一失身市井驵侩,不若转死沟壑神骨犹清。
【大意】隐居在山野林泉之下的人,物质生活虽然感到很清贫,但是精神生活确很充实,从事农业生产的人,学问知识虽然浅陋,但是却具有朴实存真的天性。假如一旦回到都市变成一个充满市侩气的奸商而蒙受污名,倒不如死在荒郊野外还能保持清白的名声。
【一得】居住在山林中的文人隐士生活虽然清苦,但他们的高风亮节、情逸超群的风度,却使人在尊崇敬仰之余,感觉神骨清高,可望而不可及。在田野里劳动的农夫,外表虽然粗鲁,但他们由衷诚挚的浑厚模样,却表现出天真纯朴的作风,使人在敬重之外,更有一种说不出的恋慕之情。这时候回想一下在市井中生活的人,不免会与利禄之辈、贩夫之徒为伍,实在让人感觉陋劣污秽,惭愧不已。《菜根谭》“陷于不义,生不若死“智慧直面“山林之士”和“农野之人”“失身市井驵侩”等三类人群,发出“陷于不义,生不若死“的由衷感叹。受时代局限,对商贾之人难免充满偏见,但它却反映了一个重要史实,即古人是把安身立命看作是非常重要的事情,绝不仅仅因为金钱和利益而轻率心有所动。所以很多人,宁可耕田种地、隐居山林,也不出来做官,或者做投机商人。自古而今,“价值观”一直是非常重要的人生尺度。但是不得不说,我们太缺乏真正的“价值观”教育和评判标准了。究竟选择山林、农野还是朝堂?究竟想要逸趣、天真还是市侩?究竟选择权钱名利还是神骨犹清?这是个值得思考的重要问题。古人重义而轻利,认为生活可以清贫,但大义却不能丢掉。所谓:“宁为清贫,莫为浊富”,生活虽然清贫,但是倘若心安理得,其中的乐趣即使千金也难以买到。如果为图富贵,抹杀人性,即使富可敌国也永无恬淡之乐。从这个意义上来认识,所谓“陷于不义,生不若死“,是从经济层面考量,在竭力倡导重义轻利;当然,宋代文学家苏轼也曾经说过:“夫君子所重者,名节也。固有舍生取义、杀生成仁、可杀不可辱之语。在此,陷于不义,生不若死,则又主要应以名节来诠释了。古人重义而轻利,认为生活可以清贫,却不能不讲名节。一个人若能保全名节而死,连枯骨都显得特别干净。中国历史上出现过很多忠臣义士,如抗元名将文天祥,当处于国破家亡惨变时,宁肯为国尽忠以殉死,也不愿失节投降以求生,这就是孔孟所说“杀身成仁,舍生取义”。这种大无畏的精神,精忠报国的气节,是中华民族的精华。“人生自古谁无死,
留取丹心照汗青”,当文天祥被元兵俘虏后,他至死不屈,并在狱中作 《正气歌》来抒发浩然正气,殉国时留下《衣带赞》:“孔曰成仁,
孟曰取义。唯其义尽,所以仁至。读圣贤书,所学何事?而今而后,可以无愧。”这些说明了一点,就是“陷于不义,生不若死”,因此宁肯舍生取义来保全名声。
前一篇:读《菜根谭》350@365
后一篇:读《菜根谭》352@3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