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菜根谭》314@365
(2022-11-10 21:08:05)
标签:
365 |
分类: 读书札记 |
11月10日
《菜根谭》314
万心悟性,俗即是僧
缠脱只在自心,心了则屠肆糟廛,居然净土。不然纵一琴一鹤一花一卉,嗜好虽清魔障终在。语云:“能休尘境为真境,末了僧家是俗家。”信夫。
【大意】一个人是否能够摆脱烦恼的困扰,完全在于自己意志的掌握,只要你内心清净了,无杂念介入,即使生活在屠宰场或饮食店中也觉得是一片静土。反之即使你手持一琴一鹤,而且居室内外摆满了名花奇草,假如你内心不能安静,苦恼仍然会困扰你。所以佛家说:“能摆脱尘世的困扰就等于到达真实境界,否则即使身穿袈裟住在僧院里却和俗人没什么区别。”这诚然是一句至理名言。
【一得】战国时期,在现在的山东省邹县,曾经发生“孟母三迁”的故事,其主人公就是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孟子。孟子后来曾写出了《鱼我所欲也》、《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寡人之于国也》、《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和《富贵不能淫》等等知名作品,被誉为亚圣。孟子的成功得力于"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据说孟子小时候,居住的地方离墓地很近,他学了些祭拜之类的事,玩起办理丧事的游戏。他的母亲说:"这个地方不适合孩子居住。"于是将家搬到集市旁,孟子又学了些做买卖和屠宰的东西。母亲又想:"这个地方还是不适合孩子居住。"又将家搬到学宫旁边。孟母说:"这才是孩子居住的地方。"于是就定居下来了。孟子长大成人后,学成六艺,获得大儒的名望。君子以为这都是孟母教化的结果。《孟母三迁》故事告诉我们,周围的人和物会对我们产生或好或坏的影响,即所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所以,人们要尽量避免不利的环境。《菜根谭》“万心悟性,俗即是僧”智慧则强调世俗的烦恼,或者净土的快乐,关键在于一念。以为只要自己能大彻大悟,即使是置身屠宰场,也跟住在极乐疆土一般,并以佛教史上成佛的人未必都在僧院,苦渡众生,教化世人的高僧更不可能总在净土作为佐证。愚以为,阅读《菜根谭》“万心悟性,俗即是僧”智慧,不妨与《孟母三迁》故事结合在一起阅读,读后或可有更多收获。总体说来,启迪有三:一曰人贵自然,首先得学会观察自然,领悟其中妙趣并融会贯通,境界便豁然开朗,格调会自然高雅。二曰一个人无论做什么事都不能只求形式上的完善,关键是思想上是否达到标准,只要你内心清净了,无杂念介入,即使生活在屠宰场或饮食店中,也觉得是一片静土。三曰遇到困难往往在一念之间决定进退,所以需要锻炼意志,关键时刻才不致松劲泄气。
前一篇:读《菜根谭》313@365
后一篇:读《菜根谭》315@3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