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菜根谭》242@365
(2022-08-29 23:58:44)
标签:
365 |
分类: 读书札记 |
8月30日
《菜根谭》242
不亲富贵,不溺酒食
有浮云富贵之风,而不必岩栖穴处;无膏盲泉石之癖,而常自醉酒耽诗。
【大意】一个能把荣华富责看成是浮云敝履的气度的人,根本就不必住到深山幽谷去修养心性;一个对山水风景丝毫没有癖好的人,如果能经常喝酒吟诗也自有一番乐趣。
【一得】有能把富贵看作浮云的节操,就不必当远离世俗的隐士;
没有对泉水、山石的特别喜好,经常能饮酒赋诗,也自有一番情趣。这就是《菜根谭》“不亲富贵,不溺酒食”智慧给我们的启示。一个人选择什么样的生活场景和形态生活,实在无法做出对错好坏是非的界定。即如对待功名利禄荣华富贵,《菜根谭》因其揉合儒道释三家思想和人生处世哲学,对此看法也是有同有异的。佛教讲究了悟,视功名利禄如粪土;道教讲究成仙得道,视功名利禄如过眼云烟;只有儒教,入世用功,把功名利禄视为毕生追求,虽然有孔子说的“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但后世的儒生们始终要追求负载大义的“富且贵”,即使追求不到,也要等而下之,追求“不义而富且贵”。亚圣孟子有云:“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后世的儒生们都要以“治国安天下”为己任,但是又有几个能治国安天下的?还不是成为禄蠹,成为功名利禄之下的奴才?!何况,人世间的人活在情感和情绪的状态是不一样的,活在意志中也会出现截然不同的样态,无论选择什么样的生活,能够完全对应情感、情绪和意志,是无法做到的。能和自己当下的情绪和感受吻合,就是最为合适的方式。当别人去攀附,找靠山,卑躬屈膝,陶渊明不愿“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
即日解绶出职。李白不得志于当时,遂有出世之想。“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主张做人要有抱负,有独立人格,不随世浮沉,不做随风倒的墙头草。对他们而言,就都是最为合适的方式。当然,对功名利禄不感兴趣的人不代表不能有所成就,或者没有什么进取空间。很多对功名利禄不感兴趣的人专注于自我的完善,干自己喜欢干的事,反而能干出些名堂。譬如陶渊明写出《归去来兮辞》,李白致力于饮酒作诗,遂成为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与杜甫合称为“大李杜”。就是有力的佐证。
前一篇:读《菜根谭》241@365
后一篇:读《菜根谭》243@3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