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读《菜根谭》138@365

(2022-05-18 00:04:00)
标签:

365

分类: 读书札记
5月18日 
《菜根谭》138
阴恶祸深,阳善功小  
恶忌阴,善忌阳,故恶之显者祸浅,而隐者祸深;善之显者功小,而隐者功大。 
【大意】  一个人做了坏事最可怕的是掩盖它,做了好事最忌讳的是自己宣扬出去。所以做坏事如果能及早被人发现那灾祸就会小,反之如果掩盖它那灾祸就会大;如果一个人做了好事而自己宣扬出去那功德就会小,只有在暗中默默行善功德才会圆满。
【一得】闲常翻阅古籍,或听街谈巷议,每说起“隐恶而扬善”,多持正面评价。例如《礼记·中庸》:“子曰:‘舜其大知也与?舜好问,而好察迩言,隐恶而扬善,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其斯以为舜乎’。”孔子认为虞舜为人隐恶扬善是“大智”,而且成就了“舜之所以为舜”。而《菜根谭》智慧“阴恶祸深,阳善功小” 却说:“恶忌阴,善忌阳,故恶之显者祸浅,而隐者祸深;善之显者功小,而隐者功大。”对“隐恶而扬善”的评价显然是负面的。仔细琢磨还是很有道理的。一个人无论从哪个方面讲都不应做坏事,这是大前提。做坏事损人利己,会让人憎恶,有的坏事不论对人对己都可能会带来灾祸。一般来讲,做在明处的坏事,人们看得见或许还可以预防弥补,不论对人对己所造成的灾害都很有限,甚至于连一点灾害都不会造成。而做在暗处的坏事则让人防不胜防,这种“阴坏”会带来更大的危害。作好事呢,当然应该抱着为善不求名的正确态度。因为行善做好事在客观上当然是有益的,若是在主观上过分宣扬则表明是动机不纯;何况从做人角度看,帮助别人应是全身心投入,默默地奉献。过分宣扬,反而表现出一种沽名钓誉的卑鄙心理,而且伤害了受惠者自尊心。必须指出,为善不求名,是说行善做好事不是为了宣扬吹捧,绝不意味着为了弘扬推广这种精神,不能作宣传推介。恰恰相反,这种宣传推介有时还需大张旗鼓进行,只是一经自己去宣扬,失去了做好事的目的而已。美国人类学家本尼·迪克特曾经将东方文化概括为 “耻感文化”,也就是特别注重廉耻,讲究面子,在意别人怎么说、怎么看、怎么评论。在这种文化心理作用下,特别容易做了很小的善事, 便急于宣扬让人知;而做了很大的恶事,却尽量隐藏不使人知。以上两种状况都需要我们深深反思。茅盾先生在《谈歌颂光明》中说:“该歌颂的歌颂,该暴露的暴露,亦无所谓隐恶扬善。”这才是我们应取的正确态度。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