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4日
我的家乡淮安,有一座千年古镇—河下。上月下旬,我们老夫妇俩返故里祭扫时,趁便到此作了一日游。
河下古镇,曾名“北辰镇”,坐落于江苏省淮安市淮安区河下街道境内,已有2500年以上的历史。公元前486年,吴王夫差开凿了沟通长江和淮河的邗沟,在淮安城北河下(当时称末口)与淮河相接,以利于向北方运送军队和粮草。公元605年,隋炀帝又开凿了大运河(当时称山阳渎),沟通江淮的水路交通。五代时的周世宗(955-960)伐南唐以后,即于此建满浦关以通水路。后又建坝筑闸,更将闸改为坝。宋隆兴中(1163-1164),魏胜与金人打仗,由此调兵运粮。韩世忠、梁红玉亦曾驻兵于此,与金兵对抗。在元朝时,山阳县儒学就建在河下,到了明朝洪武年间才迁入县城。清代朝廷特派盐运使驻于淮安河下,主管盐政,并分巡各盐场。沿海各地所产淮盐,必须全部运到河下,经检验抽税后,才能分运各地销售。河下遂为重要商埠。
明末清初,山西、陕西、安徽、江西、福建等省大批商人,纷纷来淮安投足盐业,并逐渐在此定居。到了乾嘉时期,生意鼎盛,商人日益增多,为了联络乡谊,进行商业竞争,他们于此建立了很多会馆。其中新安会馆在周宣灵王庙同善堂(今为新安小学旧址),福建会馆在福建庵(今莲花新村北),镇江会馆在北角楼(今存),山西定阳会馆在竹巷,宁波的四明会馆在湖嘴街,江宁会馆在中街(今存),江西会馆在西门外运河边。当年盐业兴盛时,河下北部窑沟居民专门从事搬运食盐。据乾隆《山阳县志》记载,“食力之家不下数千户,东西相距二十里。”盛况之空前,于此可见一斑。明清时,由于很多盐商在这里业盐,加之清江督造船厂设于清江浦,河下还是漕船零部件配套加工基地。
河下是典型的因运而兴,因运而衰的千年古镇,鼎盛时曾有“扬州千载繁华景,移至西湖嘴上头”之美誉。清末,由于淮北盐的集散中心移至王家营的西坝,漕粮由河运改为海运等原因,河下于是逐渐败落。
河下古镇人杰地灵,历代名人辈出:秦汉时有军事家韩信,文学家枚乘、枚皋父子,唐代有诗人赵嘏,宋代有抗金巾帼英雄梁红玉,明代有文学家《西游记》作者吴承恩、抗倭状元沈坤,清代有朴学大师阎若璩,考据学者吴玉,名翰林程晋芳,温病医学家吴鞠通,数学家骆腾凤,长篇弹词《笔生花》作者邱心如,围棋国手梁魏今,道光皇帝老师、官居礼部尚书、都御史汪廷珍等。据乾隆《山阳县志》记载,明清两代这里曾出过67名进士、123名举人、12名翰林,有“进士之乡”之称,有状元一名、榜眼两名、探花一名,三鼎甲齐全。文化底蕴十分深厚。
河下古镇主要的景点有,湖嘴大街、韩候故里、吴承恩故居、吴鞠通中医馆、状元楼、文楼、闻思寺等,名闻遐迩。河下镇内还有一批文物保护单位和一批古迹保存完好。主要指吴承恩故居、左忠壮公祠、清真寺古文楼等。另有一批保存较完好的明清风格的名人故居和传统民居及会馆,如汪廷珍故居、吴鞠通故居、夏曰瑚宅等。当年的私人园林大都已毁。
河下由于历史悠久,处于南北交往的中心地位,富人多,食客多。这里形成了独特的饮食文化,是淮扬菜的重要发源地之一,如文楼蟹黄汤包,文楼涨蛋,宴乐的长鱼(即黄鳝)席,河下篆香楼的玉兰片等,其中长鱼席花样就有108样而名扬海内外。
2002年7月,河下古镇被国家建设部、文化部评定为首批全国30个重点保护历史街区。2015年10月,河下古镇作为周恩来故里景区被评定为国家5A级旅游景区。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