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访李鸿章故居346@365

标签:
365 |
分类: 云游天下 |
12月12日
2021年11月26日上午,秋高气爽,我们来到安徽省合肥市淮河路步行街中段,造访李鸿章故居。
李鸿章,号少荃,安徽合肥人。1823年生,卒于1901年,晚清重臣。
李鸿章故居座北朝南,门前高挑四只写有“李府”字样红灯笼。灯笼下方,是两扇高大厚实的朱漆大门,一对威武的石狮守卫在门前。
李府是典型的晚清江淮地区民居建筑。有关资料说李府占地2,000平方米,东面新开放的淮系展馆1,500多平方米,目前整个李府的占地面积共计3,500多平方米,是合肥市仅存的规模最大的名人故居。故居由南向北依次分为大门、前厅、中厅、走马楼(又称”小姐楼“)。布局整齐,结构严谨,
故居前厅布置了“李鸿章生平展”,该展览按“少年科举,壮年戎马,中年封疆,晚年洋务”的顺序,用大量的珍贵图片与实物展示了李鸿章风云变幻的一生。
穿过前厅,来到中厅。中厅又称福寿堂,是李家接待客人的地方。堂高9米,每扇格门上都雕有造型精美、典雅的图案。中央中厅长几上摆一只古钟,左边一面镜子,右边一面屏风,寓意家宅“终生平(屏)静(镜)”。正上方《松鹤祝寿图》,与李鸿章年近八十而终的高寿相符。两边的黑漆大柱上镶嵌清代贺联“栋梁华夏资良辅,带砺河山锡大年”。中厅为三开间,加上东西两面厢房,形成明三暗二共五间的格局。东西两厢作为李氏后人的书房,清雅疏阔,青砖漫地。福寿堂是李府规格最高的地方,充分反映了李鸿章的位高权重。
前院与后宅之间的走马楼,如今已经辟为李鸿章墨宝展。进士出身的李鸿章书法当然有很深的造诣,留下诸多上乘墨宝和传世之作,大都为行楷。其中有一幅中堂对联上联写着“大海有真能容之度”,下联为“明月以不常满为心”,表现出他的雍容大度气量和虚怀若谷之心。李府内还存放着许多“丑石”,尽显他行事做人低调的作风。
穿过前院与后宅严密隔开的后厅,是李府中最著名的小姐楼,也就是戏曲中所说的“闺房”或“绣楼”。楼上的回廊比较宽,容得下马匹行走,因此又叫“走马楼”。小姐楼典雅古朴,造型独特,为一封闭二层回廊式木楼,楼下正中一方天井,上承天光,下接地气,符合阴阳调合之风水学,为典型的徽派建筑。下雨时,雨水环绕天井滴水的屋檐而落,寓意为“肥水不流别人田”。楼上东首第一间据说是李鸿章长女李菊耦所住,正中则是老夫人所居。楼上摆着古老的绣床、雕花的梳妆台、大理石面的圆凳,都是有着几百年历史的红木家具。屋内有一个漂亮的粉彩瓷凳,放在红木梳妆台前,古色古香。原先的老宅有一个很大的后花园,早已无存,只留下这座美丽典雅的小姐楼供人观瞻。
在整座建筑的东面,还设有一条较为窄小的走道,专供女眷和仆人使用。古时女子地位较低,出门时不准走正门,也不能从客厅穿行,只由边道外出。走道又与每进建筑相连,另开角门通向大街,同时也起着防火通道的作用。
走出李府,我忽然想起,在我的家乡,从晚清不知什么时候起,一直到解放前夕,老百姓春节贴春联,家家爱在大门上贴上斗方,左右分别书写“鸿”、“禧”二字,将李鸿章与慈禧太后并列,足见这位中堂大人在老百姓心目中的位置。
对于李鸿章的“毁誉参半”,《李鸿章传》开篇有一段精辟的话:“天下惟庸人无咎无誉。举天下人而恶之,斯可谓非常之奸雄矣乎。举天下人而誉之,斯可谓非常之豪杰矣乎。虽然,天下人云者,常人居其千百,而非常人不得其一,以常人而论非常人,乌见其可?故誉满天下,未必不为乡愿;谤满天下,未必不为伟人。“这一段话,足可为有积极进取心却又顾虑满怀的人借鉴。
伟大领袖毛主席曾经这样评价过李鸿章,舟大而水浅也。意思就是说彼时的李鸿章生不逢时,以他的才能本应拥有更大的舞台去展现他的才能,却在那个动乱的年代,一身的才华得不到施展的机会。亦即说,清政府已摇摇欲坠,有一个李鸿章又能解决什么问题呢?
李鸿章自己也曾形象地称自己是“大清朝这座破屋的裱糊匠,处于内忧外患的夹缝里,不能挽大厦于将倾”。
李鸿章的一生可谓跌宕起伏,毁誉参半。李鸿章通过镇压太平军进入军中,随后组建淮军,与曾国藩湘军一道镇压太平天国、捻军等农民起义势力;李鸿章与左宗棠等人发起了近代中国资本力量的启蒙,建立清政府国有企业,开启了中国近代化的首轮浪潮。洋务运动期间,李鸿章是洋务运动的代表人物和奠基人,倾心于办洋务以“求富”、“自强”,堪称是“起步走向世界的第一人”。李鸿章组建了清政府的海军力量,北洋水师的成立代表洋务运动的巅峰,终因政治制度的腐朽,后勤补给极为落后的北洋水师在甲午海战中全军覆灭,标志着李鸿章奋斗半生的改革以失败告终。李鸿章代表清政府先后与日本签订了《马关条约》,与八国联军签订了《辛丑条约》。
后一篇:到合肥“看”包公347@3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