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读嵇元的《走读苏州》后的几行题外话

(2013-06-24 06:20:16)
标签:

嵇元

新华日报

刘向东

枕水人家

杂谈

分类: 世说心语

  读嵇元的《走读苏州》后的几行题外话

    断断续续,从今年126日起,6月中旬,五个多月,一百多天,终于读完了一部406页的书。好久没有这么认真地读一本书了。大概随着年龄的增长,所谓的见识多了,无端的好奇少了,应有的探索精神大减了,好似已没有什么书再能让我如饥似渴地想读,也好似没一本书能让我从头到尾读个完的。这次例外了。

 

既然是例外,那就该如饥似渴,如饥似渴就应当爱不释手,为何又读了这一百多天呢?是内容奥涩读不懂吗?不。是外文写的,唬住了洋文盲吗?不。是情节不精彩,读不下去吗?不。我与其说是读,不如说是在啃。

 

这是一本介绍苏州的“通俗读物”,是浙江摄影出版社组织出版的“文化名城走读系列”之一。所列内容有:阊门史踪,平江探古、名园寻芳、城中繁华、景德遗珠、山塘古韵、上津波影、城南风情、葑门内外、烟雨城东、天灵遗踪、石湖烟波、太湖如歌、山景如画、阳澄帆影、昆太胜迹、诗画琴城、江岸听潮、枫落吴江凡十九章。每章中又列若干篇目。前十五章介绍了苏州方方面面中最精华的“韵”,后四章专为所辖的昆山、太仓、常熟、张家港与吴江(写书时还未撤市设区)五个县级市扬“味”。

 

苏州,满载着2500多年的历史,有底蕴深厚的文化遗产,有享誉世界的古典园林,有一大批非物质文化遗产,有风光秀丽的山川湖泊,有数不尽的名胜古迹与雨后春笋般冒出来的新生事物……要在一部书中全面地、准确地、浓缩地、知识性与趣味性皆备地反映出来,实在不是一件容易之事。我语言贫乏,不能尽说。而为这部书作序的英国伦敦大学博士、南大外国语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刘向东,则很精辟地用了六个字来归纳:“眼光·学养·才情”。

 

继续引用刘向东的话:“何为记者的眼光?它是指记者观察事物、认识世界、获取报道线索,权衡报道价值的角度、力度、敏锐度,包括其高度、深度、广度与远度…”他就是带着这种眼光,洞察苏州文化的博大精深,通过无数次的感受领悟,将古、新、洋合而为一的苏州倾心倾力地“厚积薄发”出来。“何为文人的学养?它是胸墨、功力、内涵、底气的积淀,德、才、学、识的总汇,以及靠这一切积聚的创造力、爆发力、持续力。”他为了素材,不辞辛劳地查阅资料、实地踏勘、比较论证、鉴别取舍,是不需多赘的。“何为作家才情?这里主要指作家的文采激情……首先在培养、塑造自己的文学风格上彰显……在选材谋篇中彰显……在身心融入、融化中彰显。”这在我啃他的作品时也深有感受的,只是不能如此精炼地归纳出来。

 

作者嵇元,苏州人。现为中共江苏省委机关报《新华日报》主任记者,苏州记者站站长,江苏省作家协会会员。也是在读书品序中得知,他的记龄二十多年了,在新闻战线上可以说是硕果累累。尤成佳话的是他与通讯员合写的通讯《老台胞寻女奇遇记》,夺得过中国新闻一等奖,被上海电影制片厂改编成故事片《假女真情》,主角获第十屇金鸡奖最佳女演员奖。读完了他的作品,还知道了他之前是从医的。我所敬仰的文豪鲁迅先生也是先从医后从文的。不知是否学医者善剖析结构、通晓脉理、热爱生命、感情细腻、不容差错之故,故从文后总有大成。

 

别以为“名人”总有架子、都需敬而远之的,而嵇元又是记者、文人的结合体。读他的文字会感到一种亲切感。而在生活中的他也实在是一位非常平易近人的朋友。是一次难得的机会,竟有缘与他坐在了一起。缘因新浪博客的“秋宵梦觉”是嵇元的文友,也曾为嵇元写书去“探点”,提供过一些文字与图片的资料。书成,作家非常歉虚,要多倾听一点意见。就委托秋宵梦觉约了新浪博客苏州的近十位博友到新区的一家酒店一聚,并赠大作人手一册,题名留念。获人所赠,买单的还是赠人者,提起来似乎倒是显得我有点俗气了,但也许这样也就不需我再写什么别的评价了。

 

苏州人都有一个老苏州的长梦,那是童年记忆的镌刻。苏州人也都有一个新苏州的好梦,那是对故乡变得更新更美的礼赞。把那些做过的、做着的梦,告诉自己的朋友,也许是不少苏州人正在做的;用笔的,除了当上了记者、作家的外,不乏“草根”一族,那便是像我一样的写博人、论坛发帖人。我的博客中,有不少篇幅是写苏州的山水、园林、民俗的,也还自以为有图有文,过得去。但读了《走读苏州》后,便如有了面镜子,照出了自己的不足。

 

“他山之石”,尚且“可以攻玉”,那他人之“玉”,也许更足以攻自己之心的。也因此,我说是“啃”着这本书过来的。每每读到一处书中是我曾去过的、写过的地方,我有时会暂时放下一会,甚至半天,一宿。慢嚼,细品。不只是要弥补自己当初去时之未见之见,还在学习如何运用写作的角度、切入点、价值取舍以及引人入胜的方法途经……“书是人类的良师益友”,“开卷有益”,所以真得好好谢谢作者,谢谢惠赠。

 

大约从74年起,有将近20年,我也算是没离开过笔头。但那完全是工作关系,摇唇鼓舌,并非已爱,倒是有点倦了、怕了、厌了。倦为套话,怕为空话,厌为为别人话。92年离开企业就顺势搁笔了。直到开博后,才重新写了点“自己”的东西,还为自己立下了“只论风月”的宗旨。但才疏学浅,技不如人,还是有点怕写文字。读这本书时,有过许多感受,原本可以随时随地写下来的,却因怕与懒的顽疾还在,日子就这么一天天过来了……

 

前天在东园,苏州新浪博友每月一次又吃茶小叙。秋宵梦觉说起了嵇元的新作写得差不多了;说这次他是从一条街去切入,去发掘其周边的深与厚;说也许到时还会与大家探讨切磋……不光是因为曾“无功受过禄”而惭愧,还因我刚刚啃完了他的一本书,只字未写,他的大作又将出版了,相比之下,我实在是太懒散,太受“刺激”了。我知道我与他不是同一个“级别”的,再努力也许终究攀不上这样的高峰,但逼着自己还是写下了几行拙字,是为这书、这情。就如佛向来不求人们必去拜他,但人应该心中有佛一样。

 

想象得出,住在平江路边的一条枕河的小巷里的嵇元,继续在奋笔。小河潺潺,不舍昼夜,他的那枝笔亦如此。嵇元在写《走读苏州》时,他的妻子意外查出脊髓生肿瘤,住院达七个月。他往往都是在从医院返家后的十一二点钟开始写作,一般写到凌晨三四点钟,稍睡片刻,七八点钟又续写,中午也不休息,甚至为赶稿,一天只食两餐。其艰辛、热情与愤发可想而之。我为嵇元祝福,祝福他的妻早日康复,祝福他的新作更加精彩,祝福有更多的读者快乐并受益在他的文字里,也祝福苏州哺育出更多的像嵇元一样的爱她写她的人!

 

 

读嵇元的《走读苏州》后的几行题外话
那天相聚的酒店

 

读嵇元的《走读苏州》后的几行题外话
嵇元为博友签名。站着的是他的好友秋宵梦觉

 

读嵇元的《走读苏州》后的几行题外话
《走读苏州》封面
 

 

读嵇元的《走读苏州》后的几行题外话
嵇元赠我的书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