俱乐部原创 网游
有些问题看起来不像一个投资问题。比如,农民如何决定多少亩地种植低风险粮食作物?多少亩地种植高风险的经济作物?农民首先关心的是填饱肚子的基本需求,然后才会种植经济作物。为什么呢?他们首先要填饱肚子,才有机会来实现他们所期望的其他目标。
投资者在投资时也有类似的问题。比如,一个投资人是一家公司中层,妻子是老师,儿子3岁了,双方父母年龄较大,身体不好。家庭没有房贷的压力,虽然家庭月收入刚过万元,日子过得还算滋润。他看到一些基金的投资业绩较好,同时也很想多学投资知识。因为家里的开销都是妻子管着,所以他和妻子商量,想挪出一部分钱炒股,家中原有的基金投资也想加大投入。如果投资得法,家庭收入可以有相当的增加。他原以为妻子会支持他。谁知妻子还没有听完就强烈反对。她说家里的存款大部分都是定期只有有一些是活期,不到万不得已不能动用,因为这是孩子两三年之后的上学备用金和家里老人生病急用的钱;如果一旦投资失败,对家里就是伤筋动骨的经济打击。
由上述的例子说明了心理账户(mental
accounting)对人们投资决策的影响。在实际生活中,人们的投资方法和传统金融理论假设的有很大差别。即使资产组合理论的奠基者马克维茨也在一次采访中承认,在他自己的生活理财过程中并不遵循资产组合理论,而是像很多投资者一样,采用堆积木的方式进行资产管理。他在自己退休金的安排上,仍选用了50%债券和50%股票的组合。
行为金融学的研究表明投资者存在心理账户,位于不同心理账户的资金投资的目标也不相同。心理账户是芝加哥大学行为科学教授查德·塞勒(Richard Thaler)提出的概念。在一个人的头脑中,会把实际上等价的支出或收益划分不同的价值。在经济学账户里,每一块钱都是可以替代的,只要绝对量相同。但在心理账户里则不一样。心理账户让我们用不同的态度对待不同的支出和收益,从而做出不同的决策和行为。显然,实际生活中投资者不同的心理账户以及对应的多重目标和风险容忍度与传统金融学假设的投资者的资产组合具有统一的、单一的收益和风险目标相悖。
因而我们在投资过程中采用目标盯住的多重投资策略满足心理账户现象。首先,根据投资组合的多重最终用途决定多重投资目标,然后基于这些投资目标和相应风险特征,最后确定适合的多重投资策略和标的。比如上面例子中的两三年之后孩子上学的资金,这笔资金有明确的用途和时间限制,教育在父母的心中很重要。这笔资金的投资会非常谨慎,资金安全第一。可投资的标的物必须和这个风险特征相匹配,可以是两三年之后到期的国债或高等级债券。对于预备的治病应急资金,这种资金随时要用且必不可少,资金安全性要求很高。投资的标的物可以选择随时可以赎回的货币基金。对于原有的基金投资或每个月多余的闲钱,可以选择收益更高的股票或偏股型基金。这样就把这个投资者原有的教育备用金、应急备用金和闲钱,分别根据资金用途的和其风险特征,按多重投资策略组成了一个投资组合。这个组合的收益会比原来简单的组合的收益率高,也考虑了心理账户现象,妻子被说服的可能性也更大些。
(博客编辑:等待)
中道巴菲特俱乐部郑重声明:专栏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刊载此文不代表同意其说法,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如果您发现本专栏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文章,请联系我们 ,我们会删除该文章。转载本专栏文章、图片,请注明出处。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