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秋寻草》(赏析及译文)

标签:
每日一文文化 |
分类: 文学欣赏 |
题《秋寻草》
[明] 谭元春
予赴友人孟诞先之约,以有此寻也。是时秋也,故曰“秋寻”。
夫秋也,草木疏而不积,山川淡而不媚,结束凉而不燥。比之春,如舍佳人而逢高僧于绽衣洗钵也。比之夏,如辞贵游而侣韵士于清泉白石也。比之冬,又如耻孤寒而露英雄于夜雨疏灯也。
天以此时新其位置,洗其烦秽,待游人之至,而游人者不能自清其胸中以求秋之所在,而动曰悲秋。予尝言宋玉有悲,是以逢秋,后人未尝有悲而悲之,不信胸中而信纸上,予悲春悲秋者也。
天下山水多矣,老子之身不足以了其半,而辄于耳目步履中得一石一湫,徘徊难去。入西山恍然,入洪山恍然,入九峰山恍然,何恍然之多耶?然则予胸中或本有一“恍然”以来,而山山若遇也。
予乘秋而出,非秋而归。家有五弟,冠者四矣,皆能以至性奇情佐予之所不及。花棚草径、柳堤瓜架之间,亦可乐也。曰“秋寻”者,又以秋而外皆家居也。诞先曰:“子家居诗少,秋寻诗多,吾为子刻《秋寻草》。”
——《谭有夏合集》
http://s5/mw690/001I4Wngzy7nyKRgarOf4&690
[赏析]
这是一篇议论小品。作者对秋景加以赞美,将秋景与春景、夏景、冬景相比,从对比中显现秋景独特的美妙。然后笔锋一转,指责一般游人由于受宋玉影响,对:“秋”存有偏见,遂成悲愁。然后又以自身的游览经验,说明游人本身必须抱有领悟景物妙处的旨趣,这样去游览,才能领悟到秋天景物的妙处。从而进一步否定了一般人之悲秋观。因草木凋谢之故,又由于受宋玉的影响,千百年来,不少文人逢秋都会产生主衰败萧瑟之感。而本文却与一般人不同,故使文章带有孤怀孤诣的特点。同时也表明加强自身修养的重要。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亦值得注意。此文写作上的特点是:首尾照应,文辞简练而曲尽情理。
[译文]
我赴朋友孟诞先之约,才有此次寻芳。这时正是秋天,所以叫“秋寻”。
秋天这个时节,草木萧疏而不茂盛,山川清淡而不妩媚。和春天相比,好像是舍弃美人却遇着高僧穿着破衣在洗饭钵;和夏天相比,好像离开无官职的王公贵族而和高雅人士在清泉白石上作伴;和冬天相比,又好像是耻于贫寒无依靠而和英雄露宿在夜雨疏灯下。
上天在此时改变了他的位置,洗尽了他的烦恼浊秽,等待游人的到来,但是游人却不能自己清洗心胸来求得秋的所在,却动辄说“悲愁”,我曾经说宋玉有悲伤的事情,所以悲愁。后人不曾有悲却为悲愁,不相信自己的内心而相信纸上的东西,我为那些悲愁的人感到悲伤。
天下的山水很多,我不能了解其中的一半,却总是对平时见到的一石一洞,流连忘返。进入西山恍然大悟,为什么有这么多恍然大悟呢?看来是我胸中或许原本就有一座“恍然”之山,这时山与山就好像相遇了。我趁着秋天出来,先于秋天回家。家里有五个弟弟,成年的有四个,他们都能用极高的悟性与才情,帮助我做无法完成的事情。花棚草径,柳堤瓜架之间,也有值得高兴的地方。
说是“秋寻”,还因为我赏秋以外都在家里住着。诞先说:“你家居的诗很少,寻秋的诗很多,我为你刊刻《秋寻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