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中医理论 |
主讲人:戴永生
1943年出生,贵州赤水人。全国名中医、贵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中医技术和理论专家、第二届中华医道学术会议专家。研究方向:中医五行辩证及临床应用。著有《中医五行研究及临床应用》。
摘要:基于现代系统方法,建立了胆腑自病、胆病及脏腑的五行母子乘侮辨论10个模式,并用于内科门诊230例,实现中医五行生克制化在脏腑病证中的应用。
关键词:系统方法 胆腑病证 五行辩治 模式
图片
系统方法,是把研究对象看成一个整体,把事物的普遍联系和永恒运动看成一个总体过程,从系统观点出发,综合探索整体与局部(要素)之间,部分与部分(要素与要素),整体与环境(外部)之间,整体与整体,整体与系统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等变化规律,以达到最佳处理研究对象的一种方法。今就系统方法的整体性、动态性、模式化、最佳化四大特点研讨中医胆腑病证的五行辨治模式,进而推进中医五行生克制化在脏腑病证中的应用。现论述如下:
图片
1.胆腑五行系统整体性
象的概念出自《易经》。易学把感知、认识的物质世界称为象。即见诸事物蕴为观念是谓象。
1.1 胆腑五行归类
“人与天地相参”理论下,运用中医五行学说的取类比象和间接演绎方法,可构建胆腑五行归类。由于中医论脏腑多详于腑而略于腑,而胆附于肝,故胆腑五行归类就在肝脏归属中。即季节的春,六气的风,方位的东,颜色的青,五味的酸;五脏的肝,官窍的目、五体的筋,五华的爪、五液的泪、情志的怒等,组成“天人相应”的胆木象五行系统,它贯穿了“脏腑应四时,各有收受”的一般系统分析法,决定了胆腑生理功能与天地协调的统一性,也为胆腑病证五行传变奠定了基础。
1.2 胆足少阳经与它经脉的联系
胆足少阳经与肝经、心经、胃经、肾经在、三焦经、带脉、阳维、阳蹻等均有联系。即:胆经外行线与肝经接于大敦穴,胆经内行线《灵枢·经脉》“胸中贯膈络肝属胆”。与心经、胃经经足少阳经经别联系,即《灵枢·经别》“足少阳经别,循胸胃属胆,散之,上肝贯心,过心脏,挟食道上行,浅出下颔,散于面与目系。”其外行线经大迎、颊车联系胃经。胆经合三焦经于目眶下;胆经与带脉经气交会于带脉五枢·维道穴。与阳维脉交会于肩井、头临泣。与阳骄脉交会于居髎。这为胆病经脉传变提供了依据。
1.3胆腑生理功能与它脏功能的整合
1.3.1胆腑生理功能
1.3.1.1排胆汁助消化。由肝之余气泄于胆,聚而成精的胆汁,又称精汁;通过胆气下行而泄于小肠,以助饮食物消化并提升脾胃化生气血功能。
1.3.1.2胆主决断:《素问·灵兰秘典论》有“胆者,中正之官,决断出焉”是言胆为奇恒之腑功能,它与人体精神情志活动有关,其义有三:一是胆性刚直果断不疑,调控着人的情志活动和五脏藏神(神、魂、魄、意、志)不致偏倚。二是协同“肝主谋虑”而决断以行,并对肝之怒起到舒缓作用。故《素问·奇论病》说:“夫肝之将也,取决于胆”。三是人的整体思维活动需肝胆相照而无太过与不及,达到“心主神明”而“主明则下安的生理功能”。
1.3.1.3胆主升发。胆主升发寓于《素问·六节藏象论》说:“凡十一脏取决于胆”。对此,张志聪在《素问集注》中说:“胆主甲子、归五运六气之首,胆气升则十一腑之气皆升,故取决于胆。”这一认识源于“天人合一”自然观中“干支”时间论,即天干甲子合春天生气,春气一束万物复苏始萌,而胆腑的升发作用犹合春天之生气,从而引领四时五脏(腑)气机升降,实现人体五腑六腑生理功能整合。正如李东姮《脾胃论》所述:“胆者,少阳春升之气,春气升万物化安,故胆气春升,则余脏从之、胆气不升,则飱泄、肠澼不一而起矣”。由此可见胆腑主升的重要性。
1.3.1.4胆主勇怯。先民认为人的勇猛与胆怯还与胆腑形态大小、胆汁多少相关,即胆腑大而汁满多胆气壮而勇猛不惊;若胆腑松弛而汁不满多胆气虚而恐惧不决。
1.3.2胆腑功能整合
1.3.2.1胆与它腑功能整合。胆为中精之腑内藏胆汁并泄于小肠,共同与胃、大小肠合作以助饮食物消化。三焦是气化场所,又是六腑传化水谷的通道,胆腑行少阳春升之气,内行三焦而外达腠理。因而引领三焦气化功能,促进五脏藏精气而不泻和六腑传化水谷而不藏功能的整合。
1.3.2.2胆与五脏藏神整合。胆为奇恒之腑主决断并与心主神明共同整合,调控心藏神、肝藏魂、肺藏魄、脾藏意、肾藏志五个阶段的神魂魄意志思维活动。现代医学表明:胆与心的神经支配在T4-5脊神经处有交叉的缘故,且胆病多有神志症状,这与中医典籍《灵枢·经别》所载:“足少阳经别,循胸里属胆,散之上肝贯心”的经脉交会于心的认识不谋而合。
1.3.2.3胆与肝肾相火整合。医家们把人体生命中的少火,称为“少火生气”,同时结合脏腑生理功能又划分为君火与相火,前者在心、后者寄于肝与肾。由于胆为一阳主少阳春升之气而引至肝肾生气之火,即相火升降,并通过中土脾胃气机升降实现胆与肝肾相火的整合——胆降则胃降,胃降则肺气下行;肝升则脾升,脾升肾气升腾则心火潜藏。
若上述胆腑生理功能一旦整合失常,每多出现胆病并牵及其它脏腑发生病症。
图片
2.胆腑五行系统动态性
在中医“天人相应”理论和《灵枢》“春生夏长,秋收冬藏,是气之常气,人亦应之”认识下,胆腑之气的季节五行休旺节律是:旺于主时的春季,相于我生的夏季,休于生我的冬季,囚于我克的长夏,死于克的秋季。这种胆应天时的盛衰五行“旺相休囚死”节律变化,调控着胆主少阳春外之气的动态变化,影响着人体生命活动升降出入的常态化。
胆腑之气与其它脏腑之气的五行制化是,生我者膀胱(肾),我生者小肠(心),克我者大肠(肺),我克者胃(脾)。这种脏腑之气的五行动态生克关系为胆腑病及其它腑(脏)奠定了五行病机母子乘侮传变模式。
图片
3.胆腑自身病证
3.1胆腑经脉病证
足少阳胆经受邪为病,多见脉络阻滞而经气失畅见症,如偏头痛,目眥肿,颔痛,缺盆肿痛,腑下肿或颈部瘰疠。见胸胁、胁肋、膝、外踝前作痛。少阳居三阳之中而为枢,属半表半里也可见疟疾病。
3.2胆腑虚实病证
3.2.1胆腑实热证:
《备急千金方》记载:“左手关上脉阳实者,足少阳之经也,病苦腹中气满,饮食不下,咽干头痛,洒洒恶寒,胁痛,名曰胆实热证”。《诸病源候论》亦有胆“其气盛为有余,则病腹内冒冒不安,身躯羽”;“因热气相博,则郁热不散,故胁下满痛,而身发黄,名为僻黄。”前者言腹中不适而身感有微风吹动状,后者为胆郁热所致身黄病。
3.2.2胆腑虚寒证
《中藏经》记载:“足少阳是其经,虚则伤寒,寒则恐畏头眩,不能独卧。”
《诸病源候论》亦有“胆气不足,其气上溢而口苦,善太息,呕宿汁,心下谵谵如人将捕之,嗌中介介,数唾。”这里指出胆虚者多有口苦,叹息,呕恶,心中空虚感,咽中有痰,多唾等病症。
3.3胆腑常见病症
3.3.1少阳病证
少阳病证载于《伤寒论·少阳病脉症并治》篇:证见口苦、咽干、目眩,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心烦喜呕,嘿嘿不欲饮食;苔白或薄黄,脉弦。
3.3.2胆瘅
胆瘅,记载于《素向·奇病论》:“口苦,病名胆瘅”……此人者,数谋虑而不决,故胆虚,气上溢而口为之苦。”
3.3.3胆胀
胆胀,载于《灵枢·胀论》“胆胀者,胁下胀痛,口中苦,善太息。”
3.4.4胆咳
胆咳,见于《素问·咳论》:“胆咳之状,咳呕胆汁。”
3.3.5呕胆
呕胆,在《灵枢·四时气》中有“邪在胆,逆在胃,胆汁泄则口苦,胃气逆则呕苦,故曰呕胆。”
3.3.6胆黄
胆黄在《诸者源候论》类似为僻黄,多身发黄而胁痛。多由胆汁外溢形成或渗入营血,溢于肌肤发黄。
3.3.7胆蛔
胆蛔,多由蛔虫上逆入胆,导致胆气窒息呈剧绞痛或钻顶样痛。
3.3.8胆应筋病
胆应筋病,见于《灵枢·本脏》:“胆应筋”,凡爪甲恶色黑多纹者,胆结也;即爪甲畸形而色黑多纹,是胆气郁结所致。
3.3.9胆病神志症状
据《中藏经·论胆虚实寒热生死脉证之法》所论,共有胆气郁滞的“善态息,抑郁,多疑善虑”。 胆腑实热的“无眠”,胆腑虚寒的 “嗜睡”。胆火上炎的“烦躁易怒或癫狂”。胆虚的“虚烦不得眠,噩梦惊恐。”
3.3.10脉弦
胆病左关脉弦。《中藏经》有:“关上脉阳微者胆虚,阳数者胆实。”
图片
4.胆腑病证五行辨治模式
4.1胆病及肝辨治
胆病及肝,是五行木行中阳木病及阴木,即胆阳木病及肝阴木的五行中本腑脏的阴阳传变的辨治。
4.1.1胆郁及肝
证见胸胁胀闷窜痛,情志抑郁,喜太息或胆怯,妇人乳胀痛,月经失调,舌淡红苔白,脉弦。治以解郁顺气,方用四七汤加味。
4.1.2胆热及肝
证见胁肋灼痛或牵肩背,夜卧不安或恶梦纷纭或肌肤发黄,头顶胀痛,面红目赤,口干口苦,急燥易怒,舌红苔黄,脉弦数。治以清胆泄热,方用龙胆泻肝汤加味。
4.1.3胆肝湿热
证见胁肋胀痛热,或有痞块,寒热往来,或身目发黄,或阴囊湿疹。或妇人带下黄臭、厌食、腹胀、口苦泛恶,大便不调、小便短赤、舌红苔黄腻、脉弦数。治以清利湿热,方用茵陈平胃散加味。此外,现代医学所论胆计性肝硬化和药物性肝内淤胆症,均类似胆阳木病传肝阴木病证。
4.2胆病及心辨治
胆病及心,是胆腑太过或不及病及心火病证的五行母病及子辨治模式。
4.2.1胆热扰心,母实传子辨治
证见右上腹而胀痛,牵及肩背,左胸闷作痛,口干口苦、心烦、惊悸、夜卧不安、舌红苔黄、脉象弦数。治以利胆通腑,泻热安神,方用小柴胡汤,大黄甘草汤加味。应当指出这一类见症与现代西医的胆心综合症相类似,中医五行辨证当属母病及子的实热证。
4.2.2胆虚及心,母虚及子辨治
证见右上腹隐痛,或牵及肩背,触之可减,胸闷,情志抑郁或遇事易惊,虚烦不寝,或神疲气短,舌淡红脉沉细。治以益胆宁心,安神定志,方用温肠汤、四君子汤加味。
4.3胆病及脾、相乘辨治
胆病及脾,是胆腑气郁病及脾土病症的五行乘与侮辨治模式。
4.3.1胆木不疏脾土不及相乘辨治
证见胁肋胀而隐痛,情绪寡言,胆怯或遇事不决,喛气频作,腹胀纳少,大便稀溏、舌淡红苔白、脉象弦缓。治以温胆暖土,方用温胆汤合枳术丸加味。
4.3.2胆郁脾基乘侮并见辨治
证见胸胁胀满,或上腹包块、腹痛、便溏、肌肤发黄、恶心呕吐、口苦、纳呆、舌苔黄腻、脉象弦数。治以解郁利胆、疏达脾土,方用大柴胡汤与清中汤加减。应当指出这一类见症,与现代西医的胆源性胰腺炎相类似。中医五行辨证当属乘侮并见的湿热证。此外,若胆木旺乘脾土,可参照肝旺乘脾辨治,用左金丸或柴芍四君子汤加味。
4.4胆病及肺、反侮辨治
胆病及肺,是胆病实热病及肺金病证的五行反侮辨治模式。
证见干咳无痰,喘促胸闷少气。右胸胁疼痛,咽喉如梗、急躁易怒,舌苔薄白,脉弦;与《素向·阴阳别论》言:“一阳发病,少气善咳”相符合,治以清胆开郁,降气止咳。方用黛哈散、泻白散、三子养菜汤、随证加减。应当指出现代医学有胆道疾病可诱发或引起哮喘发作,这类似于中医五行辨证的反侮病传。
4.5胆病及肾、子病犯母辨治
胆病及肾,是胆腑少阳之气升发不足病及肾水病证的五行子病犯母辨治模式。
证见如《素问·阴阳别论》说:二阴一阳发病,胃胀、心满、气泄。这里的“二阴”指少阴,“一阳”、指少阳。对此,玉冰注曰“肾胆同逆、三焦不行,气稽于上故心满,下虚上盛,故气泄出也。”治法肾病治胆,或二者同治。
4.6胆病及胃、相乘辨治
胆病及胃,是胆病郁热病及胃土病证的五行相乘辨治模式。
4.6.1胆胃不和、相乘辨治
证见右季胁及上腹隐隐钝痛,压之加剧,食后脘痞,伴灼热与压痛,恶心、口苦或呕黄液、喛气、厌油、大便干或湿,舌苔白、脉弦。治以利胆和胃,土中泻木,方用柴芍四君子汤、厚朴三物汤加味。
4.6.2胆胃郁热,乘侮并见辨治
证见右胁胁胀满痛,或近心窝处痛。或胸骨后隐痛,胃胀或灼热,时作呃逆,口苦、泛酸,偶有吞咽不利或呛咳。食欲不振,大便不畅,舌苔黄腻、脉象弦数。治以利胆和胃,清利郁热。方用四逆散、左金丸、厚朴三物汤合方加味。
4.7胆病及大肠、反侮辨治
胆病及大肠,是胆藏精汁减少无力润肠排便,中医五行归为反侮辨治模式,证见右胁疼痛或压痛、恶心、厌油、纳呆、腹胀、大便干结难下,舌苔薄黄、脉象沉弦。治以养阴益胆,佐以通腑,方用二至丸,液汤、厚朴三物汤合方加味。应当指出,这类便秘类似现代西医的胆病胆汁酸减少无力刺激结肠导致便秘。
4.8胆病及小肠、母病及子辨治
胆病及小肠,是胆腑疏泄太过影响小肠分清泌浊的五行母病及子辨治模式。证见右上腹钝痛或胀痛或胀痛或不适、腹胀、肠鸣,大便次数增多,粪便稀薄,且多与胁痛并存,舌苔薄黄,脉象弦缓,治以利胆除湿,方用四逆散、痛泻要方,平胃散加减。应当指出这类泄泻类似现代西医的胆病胆汁酸过多,对肠道刺激增强导致腹泻。
4.9胆病及膀胱
胆病及膀胱,是胆腑精汁亏竭或夹风邪。病及膀胱的五行子病犯母辨治模式。只查到《图书编·胆腑说》“胆合膀胱,上主毛发,故人之毛发枯者,胆竭也……毛燥者,胆有风也,毛焦者,胆热也。”所以毛发的病变在胆病及膀胱。
4.10胆病及三焦、母病及子辨治
《重订通俗伤寒论》指出:胆与三焦同为少阳经,前寄相火,后宣布相火,其气化一寄胆中以化水谷,一发三焦以行腠理,若胆郁热结则病及三焦,导致气机不畅,每多气郁痰火互结,治以解郁调气化痰,方药用温胆汤加味。
图片
5.胆腑病证230例五行辨证表
现将2000~2019年运用胆病五行辨治于门诊病例230例统计如下:
5.1辨证101例
胆胃不和证99例、胆胃郁热证1例、胆热肾虚证1例。
5.2辨证129例
失眠4例(胆热扰心1、胆胃不和3);咳嗽3例(胆病及胃2、胆热侮肺1)胃脘痛86例(胆胃不和81、胆胃郁热5);口苦1例(胆热及心);喉痺1例(胆热及肾);胆石症2例(胆热及胃);肝积2(胆病及肝);呃逆7(胆气犯胃);胃痞2例(胆胃不和);胁痛9例(胆胃郁热);泄泻2例(胆病及肠);呕吐2例(胆胃气逆);胃胀6例(胆胃不和);食道炎2例(胆胃不和);便秘1例(胆病及大肠)。
参考资料:
戴永生,2016,中医五行研究及临床应用[M].贵阳:贵州科技出版社
戴永生,2020,全国名中医戴永生临证医验学术心典[M].贵阳:贵州科技出版社
戴永生,2006,24(8)从系统方法看肝脏病机五行传变模式[J]中医药学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