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脉法~望闻问切诊病法要 |
皇极经云。人之四肢。各有脉也。一脉三部。一部三候。以应天数也。一脉三部。寸关尺也一部三候。浮中沉也。所以应之九数也。愚谓脉之理亦微矣。人有四时之正脉。有平生之常脉。有内伤之变脉。有外感之邪脉。有重阴之脉。有重阳之脉。有阳虚而阴乘之脉。有阴虚而阳乘之脉。有阳极而阴生之脉。有阴极而阳生之脉。有独见之脉。有兼见之脉。有初病之脉。有久病之脉。有可治之脉。有不治之脉。其左右上下表里之间。有余不足。惟在乎分别阴阳。能分别阴阳。斯可以识脉之体。刘复真曰。昔王叔和以七表八里脉。决人之生死。
然又文理浩繁。今撮其枢要。以浮沉迟数四脉为宗。知风气冷热主病。且浮而有力者为风。
浮而无力为虚。沉而有力为积。沉而无力为气。迟而有力为痛。迟而无力为冷。数而有力为热。数而无力为疮。更分三部。在何部得之。若在寸部。主上焦头面胸膈之疾。关部。主中焦肚腹脾胃之疾。尺部。主下焦小腹腰足之疾。诊其五脏。何脏得之。六腑亦然。学人又当以意会而加精别。庶不致按寸握尺之诮云。
七表八里总归四脉
浮脉属阳主表。举指轻按而得之曰浮。浮而有力曰洪。浮而无力为芤。浮而长大为实。
沉脉属阴主里。举指重按而得之曰沉。沉而有力曰滑。沉而无力为弱。沉而似有似无为微。沉而至骨为伏。
迟脉属阴在脏。举指半重按之在内。再按乃见。一息三至曰迟。迟而有力为涩。迟而无力为濡。迟而似有似无为缓。
数脉属阳在腑。举指轻按而极急。一息六至曰数。数而有力为弦。数而无力为紧。
寸部主上焦头面之疾。(凡诊脉按至骨而见者谓之有力。按至骨而无者谓之无力。余皆仿此。)
浮而有力主风。无力主虚。主头面眼目。虚浮体重。风寒齿痛。口眼斜。
沉而有力主积。无力主气。主胸膈痞满。咳嗽气急。膈气翻胃。胸满不食。
迟而有力主痛。无力主冷。主呕吐痞满。不入水谷。虚汗拘急。疼痛不已。
数而有力主热。无力主疮。主吐食烦躁。口苦咽干。客热烦渴。头痛口疮。
关部主中焦胸腹之疾。
浮而有力主风。无力主虚。主两臂拘挛。不能举运。背脊筋疼。身体麻木。
沉而有力主积。无力主气。主膨胀虚鸣。心腹疼痛。上下关格。不思饮食。
迟而有力主痛。无力主冷。主 癖腹痛。游走不定。上下攻刺。反胃吐食。
数而有力主热。无力主疮。主口热作渴。呕吐霍乱。怔忡烦躁。寒热交争。
尺部主下焦腰足之疾。
浮而有力主风。无力主虚。主寒邪腰痛。腿膝麻木。阴茎肿痛。大小便不利。
沉而有力主积。无力主气。主脐下肿痛。脚膝酸痛。下虚盗汗。小便频数。
迟而有力主痛。无力主冷。主小腹急痛。外肾偏坠。小便频数。大便泄泻。
数而有力主热。无力主疮。主小便不通。大便闭塞。或作肾痈。烦渴不止。
五脏见浮脉。主风虚之病。
心脉浮。主心虚。触事易惊。神不守舍。舌强不语。语言错乱。
肝脉浮。主中风瘫痪。筋脉挛搐。面肿牙疼。肠风下血。
脾脉浮。主脾虚作膨。饮食不进。上气喘急。呕逆泄泻。
肺脉浮。主咳嗽气急。大便风秘。面浮面疮。吐血吐脓。
肾脉浮。主腰疼牙痛。小腹气痛。腿足生疮。足膝无力。
五脏见沉脉。主积气之病。
心脉沉。主小便淋沥。咯血尿血。小便不通。寤而不寐。心惊。
肝脉沉。主怒气伤肝。胁痛肥气。眼目昏痛。肚腹胀满。
脾脉沉。主中满不食。痞气色黄。手足不仁。呕吐泄泻。贪睡。
肺脉沉。主咳嗽多痰。上气喘急。呕血失声。息贲肺痈。
肾脉沉。主风滞腰疼。小便不利。阴癞作胀。奔豚腹满。
五脏见迟脉。主冷痛之病。
心脉迟。主小便频数。心疼呕水。怔忡多悸。伏梁脐痛。
肝脉迟。主筋挛骨痛。目昏多泪。触事易惊。转筋麻木。
脾脉迟。主咳嗽泄泻。腹中有虫。痰涎多壅。饮食不化。
肺脉迟。主寒嗽喘满。大便溏泻。皮肤燥涩。梦涉大水。
肾脉迟。主小便频数。滑精不禁。膝胫酸痛。阴湿盗汗。
五脏见数脉。主疮热之病。
心脉数。主烦躁狂言。舌上生疮。小便赤涩。眼目昏花。
肝脉数。主眼痛翳膜。目昏多泪。头风眩晕。妇人血热骨蒸及中风。
脾脉数。主口臭胃翻。齿痛牙宣。多食不饱。四肢不举。
肺脉数。主咳嗽吐血。喉腥目赤。大便闭结。面生痤痱。
肾脉数。主消渴不止。小便血淋。下疳生疮。阴囊湿痒。
论五脏见四脉应病诗
左寸心部。
浮数头疼热梦惊。浮迟腹冷胃虚真。沉数狂言并舌强。沉迟气短力难成。(主气不相接续)
左关肝部。
浮数患风筋即抽。浮迟冷眼泪难收。沉数背疮常怒气。沉迟不睡损双眸。
左尺肾部。
浮数劳热小便赤。浮迟阴肿浊来侵。沉数腰疼生赤浊。沉迟白浊耳虚鸣。
右寸肺部。
浮数中风喉热闭。浮迟冷气泻难禁。沉数风痰并气喘。沉迟气弱冷涎停。
右关脾部。
浮数龈宣并益汗。浮迟胃冷气虚膨。沉数热多并口臭。沉迟腹满胀坚生。
右尺命门部。
浮数泄精三焦热。浮迟冷气浊时临。沉数渴来小便数。沉迟虚冷小便频。
内因脉
(喜怒忧思悲恐惊内应气口)
喜怒伤心脉必虚。思伤脾脉结中居。因忧伤肺脉必涩。怒气伤肝脉便濡。恐伤于肾脉沉是。缘惊伤胆动相须。脉紧因悲伤胞络。七情气口内因之。
外因脉
风寒暑湿燥火外应人迎)
紧则伤寒肾不移。虚因伤暑向胞推。涩缘伤燥须观肺。细缓伤湿要观脾。浮则伤风肝部应。弱为伤火察心知。六邪合脉须当审。免使将寒作热医。
外因脉
劳神役虑定伤心。虚涩之中仔细寻。劳役阴阳伤肾部。忽然紧脉必相侵。房帷任意伤心络。
微涩之中宜忖度。疲极筋力便伤肝。指下寻之脉弦弱。饮食饥饱定伤脾。未可轻将一例推。
饥则缓弦当别议。若然滑实饱无疑。叫呼损气因伤气。燥弱脉中宜熟记。能通不内外中因生死吉凶都在是。
定死脉形候歌
指上如汤沸涌时。旦占夕死定无疑。尾掉摇摇头不动。鱼翔肾绝亦如期。去疾来迟势劈劈。
命绝脉来如弹石。三阳谷气久虚空。胃气分明屋漏滴。散乱还同解索形。髓竭骨枯见两尺。
虾游状如虾蟆游。魂去行尸定生忧。雀啄连连来数急。脾无谷气定难留。欲知心绝并荣绝。
如刀压力细推求。更有肺枯并胃乏。如麻蹙促至无休。指下浑然如转豆。三光正气已漂流。
脉辨生死
洞虚子曰。虾游雀啄代止之脉。故名死症。须知痰气关格者。时复有之。若非谙练数历未免根据经断病。而贻笑于大方也。盖病势消铄殆尽者。其气不能相续。如虾游水动。屋漏滴点而无至者。死脉也。其或痰凝气滞。关格不通。则其脉固有不动者。有三两路乱动。时有时无者。或尺寸亦有亦无者。有关脉绝骨不见者。或时动而大小不常者。有平居之人。忽然而然者。有素禀痰病。而不时而然者。有僵仆卒中而然者。皆非死脉也。
诊杂病生死脉歌
五十不止身无病。数内有止皆知定。
止犹代脉也。脉来五十动而不见一止者。无病也。五十配天地造化之数。易系辞曰。大衍之数五十。五十乃备。一乃数之始。十乃数之极。人之脉息。昼夜循环。五脏脉一动循一脏。
五动循环五脏。遍五十动。是十次五数。循环遍则数皆极处。而不见止者。五脏皆平。故无病也。
四十一止一脏绝。却后四年多没命。三十一止即三年。二十一止二年应。十五一止一年殂。
以下有止看暴病。
四十动而见一止者。是一脏欠动脉之极数。故知一脏绝也。先绝肾经。何以言之。夫天一生水。肾属水。生成之一数也。人之五脏所生。先生乎肾。肾水主肝脉。肝木生心火。命门火生脾土。脾土生肺金。所以先绝肾。期应四年而死。三十动而见止者。两脏欠动脉之极数。
是知肾与肝二经无气。期应三年而死。二十动而止者。三脏欠动脉之极数。是肾肝心三脏无气。期应二年而死。十五动而一止者。知肾脾肝心四脏皆无气。期应一年而绝也。
新注云。上言脉之动止。未知诊切何部而取据。谨按素问难经云。每于平旦寅时。日未出。
饮食未进。血气未乱。医者可以存神定意。心无外驰。诊于指下。右手寸口。默数脉息至止以决之。夫寸口者。右手气口也。内经曰。气口何以独为五脏主。岐伯曰。胃者水谷之海。
六腑之大源也。五味入口。藏于胃。变现于气口。又曰。脉会太渊。寸口是太渊穴也。是知寸口为脉大会之处。故能决断五脏六腑生死吉凶矣。
诊暴病歌
两动一止或三四。三动一止六七死。四动一止即八朝。以此推排但根据次。
池氏曰。暴病者。喜怒惊恐。其气暴逆。致风寒暑湿所侵。病生卒暴。损动胃气而绝即死。
不过十日也。脉两动而一止乃胃气将绝。犹得三四日方死。三动一止。而胃气将尽。犹得六七日死。谷气绝尽方死。仿此而推。若至十五动而一止者。乃死期在一年矣。
又歌曰
寸平无病何谓死。尺泽原来脉不存。君知此理是何物。犹如草木已无根。
诸脉宜忌生死
中风宜浮迟。忌急实。伤寒热病宜洪大。忌沉细。主有变。
伤寒已得汗。脉沉小生。浮大者死。咳嗽宜浮濡。忌伏沉。
心腹痛宜沉细迟。忌浮大弦长坚疾。腹胀宜浮大。忌虚小。
头痛宜浮滑。忌涩短。下痢宜微小。忌大浮洪。
喘急宜浮滑。忌涩。温病穣穣大热。其脉细小者死。
心腹积聚。脉坚强急者生。虚弱者死。癫病脉虚可治。实则死。又云脉坚实者生。沉细小者死。
狂病宜实大。忌沉细。吐血宜沉弱忌实大。
霍乱宜浮洪。忌微迟。上气浮肿。宜沉滑。忌微细。
鼻衄宜细沉。忌浮大。中恶宜紧细。忌浮大。
金疮宜微细。忌紧数。中毒宜洪大。忌细微。
肠癖下脓血。宜小沉迟。忌数疾大。吐血宜沉小弱。忌实大。
坠堕内伤。宜紧弦。忌小弱。风痹痿软。宜虚濡。忌数。
腹中有积。忌虚弱。病热脉静者危。
血脱而脉实者危。泄而脉大者危。
病在中。脉虚者危。病在外。脉涩者危。
痈疽脓血大泄。脉滑数者危。妇人带下。宜迟滑。忌浮虚急疾。
妇人妊六七个月。宜实大弦紧。忌沉细虚弱。妇人产前。脉细小者危。
妇人虚劳。右寸数者危。妇人已产。宜小实沉细。缓滑微小。忌浮虚实大弦急牢紧。
头痛目痛。卒视无所见者死。肠癖下血。身热则死。寒则生。
洞泄食不化。不得留。下脓血。脉微小迟者生。紧急者死。咳嗽羸瘦。脉形坚大者死消渴脉数大者生。细小浮短者死。水病脉洪大者可治。微细者不可治。
厥逆汗出。脉坚强急者生。虚缓者死。病风不仁痿 。脉虚者生。坚疾者死。
上气喘急低昂。其脉滑。手足温者生。脉涩四肢寒者死。